2008年11月22日 星期六

威尼斯




威尼斯位置圖
威尼斯市徽


威尼斯(威尼斯語︰Venezsia;義大利語︰Venezia;弗留利語︰Vignesie;拉丁語︰Venetia)是義大利東北部的城市,也是威尼托的首府。人口約271,251人(2004年1月1日)。威尼斯與帕多瓦組成大帕多瓦-威尼斯地區(人口約1,600,000人)。別名「亞得里亞皇后」、「水都」、「橋之城」及「光之城」,堪稱世界最美麗的城市之一[1]。威尼斯市區涵蓋義大利東北部亞得里亞海沿岸的威尼斯瀉湖的118個島嶼和鄰近一個半島。這個鹹水瀉湖分佈在波河與皮亞韋河之間的海岸線。

威尼斯曾經是威尼斯共和國的中心,十字軍進行十字軍東征時也曾在這裡集結,而且也是13世紀至17世紀末一個非常重要的商業(尤其是香料貿易、糧食與毛皮貿易)與藝術重鎮。後來因為土耳其人對地中海東邊的控制促使歐洲國家尋找其他航線的慾望,威尼斯因此失去了大部份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編輯] 歷史
主條目:威尼斯共和國

威尼斯與威尼斯瀉湖
[編輯] 起源及歷史
威尼斯的起源沒有歴史文獻記載。數名歷史學家引用可靠證據指,早期人口為羅馬城市的難民,他們為了逃避日耳曼人攻擊,便從帕多瓦、阿奎萊亞、Altino及Concordia(今格魯阿羅港)而來[2]。

從166-168年開始,誇迪人(Quadi)和馬可曼尼人(Macromanni)破壞了這個區域的主中心──Oderzo。羅馬帝國的防線再度被西哥德人於5世紀初期時所撕裂,而在50年後,阿提拉領導的匈人也再度侵略羅馬帝國。而最後與最持久的侵略則是倫巴底人在568年所造成的。使得威尼斯脫離了東羅馬帝國的統治,人們開始建立新的港口,包括威尼斯瀉湖的馬拉莫科與托切洛的港口。


威尼斯主島的人造衛星圖片:鐵路和公路把島嶼西北部和義大利半島連接,貫穿島中央的是威尼斯大運河(Canal Grande)。拜占庭帝國在義大利中部與北部的統治在751年被倫巴底國王艾斯杜爾夫 (Aistulf)所結束,在這段時期,拜占庭的總督的所在地是馬拉莫科(Malamocco)。統治地區橫跨了潟湖中的許多島嶼很可能增加了與拜占庭帝國境內倫巴底人的聯繫。

在帕底西巴扎 (Agnello Particiaco)公爵的統治期間(811年-827年),總督所在地從馬拉莫科遷移到高度防禦的里奧多島,也就是現在威尼斯的所在地。聖匝加修道院、最初的總督府與聖馬可教堂在這裡陸續被建造完成。

在828年,這個新城市的威望因為聖馬爾谷的遺物從亞歷山卓被帶到威尼斯而提升,它被安置在新教堂中。這個地區持續發展,當拜占庭的勢力消退之後,威尼斯對抗東方的本質漸漸浮現出來,最後導致威尼斯朝向自治與獨立的發展。


[編輯] 擴展

從聖馬可教堂俯瞰聖馬可廣場9-12世紀期間,威尼斯發展為城邦(意大利的海洋帝國或海洋共和國;其餘三個為熱那亞、比薩及阿馬爾菲)。位於亞德裡亞海頂端的策略性地位讓威尼斯的海軍與商業力量幾乎是牢不可破。這座城市變成西歐與其他地區(尤其是拜占庭帝國與伊芳芳斯蘭國家)之間一個繁榮的貿易中心。

威尼斯政權的基礎奠基於12世紀︰威尼斯兵工廠建造於1104年;威尼斯在1178年從維羅納奪得布倫納羅山口(Brenner pass)的控制權,開啟了運輸銀前往德國的路線。而最後一任獨裁的公爵米奇爾 (Vitale Michiele)則死於1172年。

威尼斯共和國在1200年以前佔據了亞得裡亞海的東岸,大部分是商業上的考量,因為海盜造成貿易上的威脅。威尼斯的公爵也取得達爾馬提亞公爵與伊芳芳絲特勒半島公爵的頭銜。

後來大陸的領地越過加爾達湖到達阿達河的西邊,被稱為Terraferma。部分被當成對抗好戰鄰國的緩沖,一部分去確保阿爾卑斯山的貿易路線,也為了保護大陸提供威尼斯需要的穀類。為了建設海上的貿易帝國,共和國需要去控制愛琴海大部份的島嶼,包括克裡特島與賽普勒斯,變成了近東一個主要的權利掮客。在這時期,大陸的領地對於威尼斯的管理相對是較開明的,當受到侵略者的威脅時,貝拉加莫、佈雷西亞與維羅納將會整合起來捍衛威尼斯的統治權。


聖馬可教堂入口的銅像在第4次十字軍東征後,威尼斯變成拉丁帝國的一部份,由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國在1204年佔領了君士坦丁堡)來管轄。威尼斯則擴展它影響力,建立了愛琴群島公國(Duchy of the Archipelago)。當土耳其人在曼贊克爾特戰役(Battle of Manzikert)中打敗拜占庭帝國後,這可能是君士坦丁堡對威尼斯具有決定性影響力的最後時刻。雖然拜占庭帝國在半世紀後重新掌握這座城市的控制權,不過當時國勢已經相當衰弱了。奧斯曼帝國的穆罕默德二世在1453年佔領了這座城市。而從拜占廷帝國劫掠來的許多財寶被帶回威尼斯,其中也包括威尼斯的象徵-聖馬克飛獅。

因為威尼斯位於亞德裡亞海旁,所以它與拜占庭帝國及伊斯蘭國家進行廣泛的貿易活動。在13世紀末時,威尼斯已經變成全歐洲最繁榮的都市。在勢力與財富最顛峰的時期,威尼斯擁有36,000名水手來駕駛3,300艘船,並且主宰了中古時代的商業活動。在這時期,威尼斯的上流家庭會建立最雄偉的廣場、扶持最偉大的作品及培育最有天份的藝術家來互相競爭。當時這個城市是由大議會所管理,其中大部分的成員是由威尼斯具有影響力的家庭所組成的。大議會任命所有公開的政務官,並且選出200至300人組成的參議院。然後參議院會選出「十人議會」」,這是一個掌握威尼斯最大管理權限的祕密組織。而這個組織則會選出一位公爵(doge或duke),成為威尼斯正式的領導人。

威尼斯的行政架構與古羅馬共和的系統相似,由一位被選出來的行政官(公爵)、一個類似參議院,由貴族組成的機構及許多擁有部分政治權力的公民所構成的,公民原先擁有權利去同意或拒絕每位新選出來的公爵。教堂與許多私人建築是做為軍事使用,雖然威尼斯沒有終身職的騎士。聖馬克騎士(Cavalieri di San Marco)是唯一在威尼斯存在過的騎士階層,沒有任何一位公民可以接受外來的命令而沒有政府的同意。在獨立時期,威尼斯仍然保持共和,政治與軍事是完全的分離,除了在偶發狀況下,公爵可以統御軍隊。就其它意義而言,戰爭代表商業的附屬品。因此,威尼斯早期製造了大量的雇員,來為任何地方服務,後來當統治階層佔有商業時,依靠著這些外來的雇員。

公爵是最高行政官,理論上是終身職。實際上,許多公爵在被認為遭受政治失敗後,他們受到來自貴族組成的寡頭政治的壓力,而被迫放棄職位,退隱到修道院中來隱居。

雖然威尼斯的人民一般是正統天主教的信徒,但是威尼斯地區是跳脫宗教狂熱之外的,並且在反宗教改革期間沒有制定處死宗教異端的法律。


從聖馬克鐘樓遠眺聖喬治·馬焦雷島(San Giorgio Maggiore Island)威尼斯及其潟湖

威尼斯
其他名稱
英文名稱 Venice and its Lagoon
法文名稱 Venise et sa lagune
基本資料
國家 義大利
登錄類型 文化遺產
評定標準 文化遺產(i)(ii)(iii)(iv)(v)(vi)
登錄年份 1987
官方網頁 UNESCO(英語)
地圖

請參考世界遺產概要表製作格式
這種明顯缺乏的熱情導致威尼斯經常與教宗發生爭執。威尼受到一些封鎖重大活動的威脅,遭受到兩次懲罰。第2次,也是比較有名的一次,發生在1509年的4月27日,由儒略二世下令(康佈雷聯盟戰爭(War of the League of Cambrai))。

威尼斯大使將仍然存在的政治祕密報告送回當地,這與歐洲法庭的傳聞提供了現代歷史學家極好的資料。


[編輯] 威尼斯沒落
威尼斯從15世紀開始沒落,當時它在保衛塞薩洛尼基時首次失利,敗給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威尼斯也在1453年派遣船艦幫助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來抵抗土耳其人的侵略,在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後,他轉而侵略威尼斯,並造成威尼斯巨大的損失。

黑死病在1348年肆虐威尼斯,並在1575-1577年間捲土重來。在這三年間,高達五萬人死於黑死病[3]。1630年,黑死病更造成接近三分之一公民死亡[4]。

文藝復興末期,威尼斯開始失去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當時,葡萄牙成為歐洲與東方貿易的主要媒介,影響威尼斯巨大財富的來源。同時,法蘭西和西班牙霸權主義橫行,爆發了義大利戰爭,威尼斯的政治影響力式微。然而,威尼斯帝國是農產品輸出國,及至18世紀中葉仍是重要的製造業中心。


[編輯] 陸軍及海軍事件
石弓練習在1303年成為威尼斯的義務,公民在團契中練習。隨著武器變得更昂貴與操作上更複雜,頭班軍人被分發來幫助商人來航行船隻並在槳船上擔任槳手的任務。「Noble Bowmen」這間公司在14世紀末招募了年輕的貴族,他們在戰槳船上工作,擔任武裝商人,並且享有居住在船長艙的特權。

陸軍的指揮建築與海軍是不一樣的,根據古代的法律,沒有任何一位貴族可以指揮超過25個人(避免以私人軍隊來進行叛變),當總指揮在14世紀中被引進時,他仍然必須對20位由公民組成的「智者」來負責。這項政策是有效率的,也避免威尼斯陷入其他城邦經常遭遇到的軍人掌權的狀況。一位公民委員(與人民委員不同)陪同每一位軍隊來注意他們的情況,尤其是傭兵。威尼斯的軍事傳統也應仔細的注意到:他們對於如何在生命與金錢花費最小來成功比追求榮譽更感興趣。

雖然威尼斯以海軍聞名,它的陸軍也具有同樣的影響力。在13世紀時,大部分的義大利城邦已經都僱用了僱傭兵,不過威尼斯的軍隊仍然從周圍的潟湖地區來徵募軍源,加上從達爾馬提亞及伊斯特里亞進行封建制度的徵兵。在遇到緊急狀況時,政府將會登記所有年齡界於17歲與60歲之間的男性,並且對他們的武器進行調查,而他們在實際戰鬥時會被編入由12人組成的組織。1338年時的登記紀錄顯示威尼斯估計約有30,000名威尼斯男子可以進行戰鬥,其中許多是技術熟練的弩手。雖然在其他義大利的城市,貴族與其它富有的人擔任騎兵,但是他們在威尼斯則是被徵召成步兵。


威尼斯,由加納萊托在1730年所繪在1450年時,總共有超過3000艘威尼斯的商船處於營運的狀態中,其中大部分在必要時可以變成戰船或運輸船。政府要求每艘商船必須搭載特定數量的武器(大部分是十字弓與槍)及盔甲,商船的乘客也被預期在必要時可以武裝起來並進行戰鬥。一艘預備用且長約25公尺的戰船被保存在兵工廠中,戰船奴隸並不存在於中古時代的威尼斯,划手則是從這個城市或是它的領地(特別是達爾馬提亞)中產生的。從威尼斯選出的人們大部分是從每個教區中,當這些槳手離開之後,他們的家庭會受到教區中其他人的支持。債務人一般是在戰船上划船來償還他們的債務,划船的技術則是以貢多拉鳳尾船競賽來鼓勵。

在15世紀初期,隨著領土的擴張,於是出現了第一支常備軍,其中包括簽定契約的傭兵隊長(condottieri)。威尼斯與佛羅倫斯在1426年締結同盟,並且同意在戰爭時期提供8,000名騎兵與3,000名步兵,平時則提供3,000名騎兵與1,000名步兵。在15世紀末,製服採用紅白條紋的樣式,榮譽及熱情的制度逐漸產生。在15世紀當中,威尼斯的陸上軍隊幾乎總是攻擊的一方,並且被認為是義大利最具影響力的,大部分是因為所有階級都必須為寶為這個城市而拿起武器與官方對於一般軍事訓練的獎勵。


[編輯] 現代

威尼斯歷史中心的地圖1070年代後,隨着拿破崙於1797年5月12日(第一次反法同盟期間)佔領威尼斯,威尼斯共和國宣告滅亡。這位法蘭西的征服者導致威尼斯歷史上最美好的一個世紀的結束︰在18世紀時,威尼斯也許是歐洲最優雅的城市,對於藝術、文學及建築都擁有巨大的影響力。拿破崙對於這個城市的猶太人而言,似乎是個解放者,雖然因為他們被限制居住在幾個區域中而引起爭論。他移除了猶太區出入口,並結束猶太人居住及旅遊的區域限制。

拿破崙在1797年10月12日根據坎波福爾米奧條約(Treaty of Campo Formio),將威尼斯交於奧地利統治。奧地利政府則在1798年1月18日正式接管威尼斯。1805年,拿破崙與奧地利簽署了普雷斯堡條約(Treaty of Pressburg),從奧地利手中奪回了威尼斯,並納入自己的義大利王國內。但是隨著拿破崙在1814年的戰敗,威尼斯又再次歸奧地利掌控的倫巴底-威尼西亞王國(Kingdom of Lombardy-Venetia)的統治。在馬寧的帶領下,一次短暫的革命發生在1848-1849年間,並再度建立了威尼斯共和國。在1866年時,隨著普奧戰爭,威尼斯與倫巴底-威尼西亞王國的其他地區成為現代義大利的一部分。

1797年後,威尼斯陷入低潮。許多舊廣場和建築被棄置,雖然利多在19世紀晚期變成一個受到歡迎的沙丘。


[編輯] 交通

威尼斯市內的水道及著名的小船「貢多拉」
幾艘貢多拉停靠在威尼斯
威尼斯的2艘貢多拉威尼斯的水道舉世知名。瀉湖上的118座群島約由150條水道交織而成。構成威尼斯的島嶼約擁有400座橋樑。在古老的城市中心,運河取代了公路的功能,主要的交通模式是步行與水上交通。

19世紀設立火車站,鐵路長堤把威尼斯主島西北部與義大利半島連接起來。20世紀,又加建公路長堤和泊車場。威尼斯主島西北部因而成為鐵路和道路的入口處。中心舊市區街道狹窄,為步行區,是歐洲最大的無汽車地區。在21世紀,這座無車都市是相當獨特的。

「貢多拉」是威尼斯最具代表性和道統的水上代步小船。但現今威尼斯人通常會使用較為經濟的水上巴士(vaporetti)穿行市內主要水道和威尼斯的其他小島。

威尼斯的國際機場是馬可波羅國際機場,這已以著名的威尼斯人馬可波羅來命名的。這個機場建立在威尼斯對岸的義大利半島上,並遠離海岸線,不過前往威尼斯的水上運輸工具距離航站步行只需7分鐘。


[編輯] 旅遊景點
威尼斯分為六個區域:卡納雷吉歐區(Cannaregio)、聖波羅區(San Polo)、多爾索杜羅區(Dorsoduro)、聖十字區(Santa Croce)、聖馬可區(San Marco)與城堡區(Castello)。


威尼斯著名的嘆息橋威尼斯和附近的潟湖在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其中著名的旅遊景點有:


[編輯] 廣場
聖馬可廣場
聖保羅廣場(Campo San Polo)

[編輯] 教堂
聖馬可教堂
安康聖母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

[編輯] 宮殿
公爵府(又稱總督府)

[編輯] 橋樑
里奧多橋
嘆息橋
學院橋

[編輯] 外島

威尼斯因潮汐而淹水慕拉諾島-以慕拉諾玻璃聞名於世。
布拉諾島 (Burano)-以蕾絲聞名。
托切羅島 (Torcello)
麗都島-每年在此地舉辦威尼斯影展。
聖米蓋爾島 (San Michele)-以公園化墓園而聞名,為距離威尼斯本島最近的小島。
Sant'Erasmo
San Lazzaro degli Armeni
Vignole
水患
1966年11月4日,大潮湧入威尼斯。聖馬可廣場水深逾1.2公尺,五千多人無家可歸,不少藝術作品亦被毀。當年,水淹高達一百次[5] 。


[編輯] 文化

威尼斯嘉年華會期間人們所穿戴的傳統面具14世紀,許多威尼斯少年開始穿著顏色多樣的緊身褲,以表明他們所屬的「褲子俱樂部」(意大利文:Compagnie della Calza)。然而,議會頒佈了節約法令(sumptuary laws),但是潮流沒有為之太大改變。

在16世紀期間,威尼斯成為歐洲最重要的音樂中心,並且以威尼斯樂派(the Venetian school),與作曲家所發展出的雙重合唱風格,例如在聖馬可教堂工作的作曲家威拉特(Adrian Willaert)。

威尼是早期的音樂印刷中心,佩特魯奇(Ottaviano Petrucci)幾乎在印刷技術出現後就開始出版音樂樂譜。而他的出版公司也吸引了全歐洲作曲家的目光,尤其是法國與法蘭德斯。直到這個世紀結束時,威尼斯因為它出色的音樂成就而聞名,例如安德烈·加布里埃利(Andrea Gabrieli)與喬凡尼·加布里埃利(Giovanni Gabrieli)創造的大規模合唱與器樂。

在這一個世紀,威尼斯是歐洲的印刷業中心,也是德國以外第一座擁有印刷廠的城市,在1500年時擁有417間印刷業者。最重要的出版社是阿杜思·曼尼修斯(Aldus Manutius)的阿杜思出版社(Aldine Press),在1499年出版的《尋愛綺夢》被認為是文藝復興時期最美麗的著作之一,並確立現代的標點符號、頁面版式及斜體的形式。他首次印刷則是亞里斯多德的作品。

油畫布源自於文藝復興時期初的威尼斯,這些早期的油畫布是普遍是比較粗糙的。


[編輯] 慶典
威尼斯雙年展是世界藝術界和建築界的盛會之一,由里卡多·塞瓦提可(Riccardo Selvatico)市長於1893年發起。第一屆展覽於1894年4月22日開幕,後來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曾在1942年9月中斷[6],1948年復辦[7]。


[編輯] 著名人物
馬可波羅(1254年─1324年):旅行家
提香(1477年─1576年):畫家
安東尼奧·維瓦爾第(1678年-1741年):音樂家
托馬索·阿爾比諾尼(1671年6月8日─1751年1月17日):巴洛克作曲家
加納萊托(1697年─1768年):畫家,以描繪18世紀的威尼斯風光主題聞名
路易吉·諾諾(1924年─1990年):現代音樂作曲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