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馬可教堂入口的銅像在第4次十字軍東征後,威尼斯變成拉丁帝國的一部份,由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國在1204年佔領了君士坦丁堡)來管轄。威尼斯則擴展它影響力,建立了愛琴群島公國(Duchy of the Archipelago)。當土耳其人在曼贊克爾特戰役(Battle of Manzikert)中打敗拜占庭帝國後,這可能是君士坦丁堡對威尼斯具有決定性影響力的最後時刻。雖然拜占庭帝國在半世紀後重新掌握這座城市的控制權,不過當時國勢已經相當衰弱了。奧斯曼帝國的穆罕默德二世在1453年佔領了這座城市。而從拜占廷帝國劫掠來的許多財寶被帶回威尼斯,其中也包括威尼斯的象徵-聖馬克飛獅。
威尼斯的行政架構與古羅馬共和的系統相似,由一位被選出來的行政官(公爵)、一個類似參議院,由貴族組成的機構及許多擁有部分政治權力的公民所構成的,公民原先擁有權利去同意或拒絕每位新選出來的公爵。教堂與許多私人建築是做為軍事使用,雖然威尼斯沒有終身職的騎士。聖馬克騎士(Cavalieri di San Marco)是唯一在威尼斯存在過的騎士階層,沒有任何一位公民可以接受外來的命令而沒有政府的同意。在獨立時期,威尼斯仍然保持共和,政治與軍事是完全的分離,除了在偶發狀況下,公爵可以統御軍隊。就其它意義而言,戰爭代表商業的附屬品。因此,威尼斯早期製造了大量的雇員,來為任何地方服務,後來當統治階層佔有商業時,依靠著這些外來的雇員。
拿破崙在1797年10月12日根據坎波福爾米奧條約(Treaty of Campo Formio),將威尼斯交於奧地利統治。奧地利政府則在1798年1月18日正式接管威尼斯。1805年,拿破崙與奧地利簽署了普雷斯堡條約(Treaty of Pressburg),從奧地利手中奪回了威尼斯,並納入自己的義大利王國內。但是隨著拿破崙在1814年的戰敗,威尼斯又再次歸奧地利掌控的倫巴底-威尼西亞王國(Kingdom of Lombardy-Venetia)的統治。在馬寧的帶領下,一次短暫的革命發生在1848-1849年間,並再度建立了威尼斯共和國。在1866年時,隨著普奧戰爭,威尼斯與倫巴底-威尼西亞王國的其他地區成為現代義大利的一部分。
市徽 從曼哈頓島帝國大廈上向北俯瞰紐約市(拍攝於2005年) 時報廣場是多采多姿的紐約生活最重要的象徵之一 紐約夜景 紐約市(英語:New York City,官方名稱為The City of New York),簡稱紐約,是美國人口最多的城市,包括其都市圈,它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區。超過一個世紀的時間,紐約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商業和金融中心。紐約在全球範圍內直接影響著媒體、政治、教育、娛樂以及時尚界。紐約是美國最大城市及第一大港,也是世界第五大城市,位於美國大西洋海岸的東北部,紐約州東南部。該市有曼哈頓區、皇后區、布魯克林區、布朗克斯區、史泰登島區等五個區概況 紐約市座落在一個擁有2200萬人口、世界上最大的都會區之一:大紐約都會區的心臟地帶,是國際級的經濟、金融、交通、藝術及傳媒中心,更被視為都市文明的代表。此外也由於聯合國總部設於該市,因此又被世人譽為「世界首都」。紐約市還是眾多世界級博物館、畫廊和演藝比賽場地的所在地,使其成為西半球的文化及娛樂中心之一。由於在二十世紀初,紐約對外來移民來說是個嶄新天地,機會處處,因此紐約常被暱稱為「大蘋果」(the Big Apple),便是取「好看、好吃,人人都想咬一口」之意。也因此,紐約有著超過八百萬人口(生活在309平方英里的土地上),和來自180多個國家的大量移民。除了這些海外移民外,這個城市又是許多希望體驗一個比美國其它地方更加國際化的生活方式的外地美國人的家。紐約對全球的影響力亦十分大,又是世界傳媒、金融、銀行和政治(因為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聯合國的總部都設在紐約)中心。此外,紐約也是著全球金融中心之一。華爾街對世界經濟有重大影響力,常有人說:「華爾街咳嗽,全世界發燒」,就是比喻華爾街對世界經濟的強大影響力。
美國內戰期間,紐約市有不少動亂和混亂的情況出現,如紐約黑幫(Gangs Of New York),和1863年的紐約徵兵暴動等等。其中一些成了美國史上傷亡最慘重的暴動。
1904年,紐約市的一系列新運輸系統一一開始運作,最著名的有紐約地鐵,它們幫助鞏固紐約市。歐洲的大量移民為社會帶來大變動,而反資本主義的工會IWW(Industrial Workers of the World)則被抑制了。後來, 在1920年代,大量非裔美國人從美國南部遷移至紐約市,而一些人則協助建造摩天大樓,創造了曼哈頓那聞名全球的天際線。
[編輯] 行政區劃 主條目:大倫敦 大倫敦地區(Greater London)整體由大倫敦政府(Greater London Authority)負責規劃和管理,另外與33個區政府分享地方行政權力。
大倫敦政府由一個直選產生的倫敦市長(Mayor of London)領導,並由一個25人的倫敦市議會(London Assembly)監督。33個區政府由倫敦市法團(City of London Corporation)及倫敦自治市議會(London Borough Councils)管理。
倫敦市法團屬下有倫敦市(City of London)。倫敦自治市議會屬下有32個倫敦自治市(London Boroughs);其中西敏市(City of Westminster),自稱為城市(City),泰晤士河畔京士頓區(Kingston upon Thames)及肯辛頓-切爾西區(Kensington and Chelsea),自稱為皇家自治市(Royal Borough);這只是名稱上的分別,在行政上仍屬於倫敦自治市,並沒有特權。
倫敦市(City of London)或稱為「Square Mile」是倫敦的最大的金融中心,分佈有許多的銀行、保險公司和金融機構。大約有一半以上的英國百強公司和100多個歐洲500強企業均在倫敦設有總部。全球大約31%的貨幣業務在倫敦交易。倫敦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證券交易中心之一。
倫敦港同時也是英國最大的港口,每年吞吐量約五千萬噸。
[編輯] 交通 主條目:倫敦交通
帕丁頓車站是倫敦主要的鐵路車站之一 倫敦交通局的標誌,是一圓圈再疊上一個實心長方形。倫敦各種公共交通工具的標誌,由不同顏色的圓圈與長方形搭配而成交通是倫敦市長負責的四項政策範圍之一,但市長在交通的財政管理權則受到限制,其行政機構為倫敦交通局(Transport for London,簡稱TfL)。倫敦的公共運輸是世界上龐大的交通系統,但卻有過度擁擠和信賴度不佳的問題,對此倫敦政府準備了多項大型的交通投資計畫,包含為了奧運會所投入的70億英鎊(£)改善計畫。
[編輯] 鐵路
倫敦地鐵的標誌招牌倫敦公共運輸網路的核心是倫敦地鐵(London Underground),自1863年建立以來是世界上最古老及最大的地下鐵系統。[2]倫敦地下鐵也包含了全世界第一條地下電氣鐵路線「都市與南倫敦鐵路」(City & South London Railway),這條路線從1890年開始服務。[3]每年約有十億名旅客搭乘倫敦的地鐵系統。[4]倫敦地鐵的主要服務範圍為市中心以及泰晤士河以北的大部分郊區,而南邊則由延伸的近郊鐵路網服務。
倫敦實施交通擁擠費,以紓解市中心日益擁擠的車流。圖中路面上標示「C」的紅色圓形是告知駕駛人已經進入擁擠費的收費區域儘管倫敦市中心的公共運輸系統發達,但在倫敦較外圍的地方仍以汽車為主。倫敦內環道路(London Inner Ring Road,圍繞著市中心)、北方(A406道路)和南方(A205道路)環狀道路(位於郊區)以及一條高速公路(M25高速公路,位於市區外圍)環繞著倫敦市區,並且和數條繁忙的道路交會,但幾乎沒有高速公路穿越倫敦的市中心。在1960年代,一項稱為「倫敦環狀道路」(London Ringways)的高速公路計畫開始籌備,計畫興建穿越市區的高速公路,但由於居民的反對以及耗資過於龐大,這項計畫在1970年代早期就中止了。由於市內街道普遍狹小,且倫敦地區的汽車數量自1960年以來增加了將近兩倍,因此倫敦的交通堵塞是全歐洲最惡名昭彰的。在2003年,為了降低市中心的交通量,倫敦開始收取交通擁擠費。車輛必須付出每天8英鎊(約新台幣500元)的費用才能進入倫敦市中心的指定區域,而居住在指定區域的的居民則可以購買每月換新的通行證。
倫敦大學議事大樓倫敦是英國學生數量最多的城市,擁有數量眾多的大學、學院、學校及學術研究機構。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是英國及歐洲規模最大的大學,擁有125000名學生在讀,並由50多個學院組成。其中著名的有: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已於2007年脫離倫敦大學獨立)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LSE) 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 LBS) 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 KCL) 倫敦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其他著名的大學還有:倫敦藝術大學、建築聯盟學院、西敏寺大學、倫敦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London)等。
N. nebulosa brachyurus(台灣雲豹):只分佈在台灣; N. nebulosa diardi:分佈在馬來半島、蘇門達臘、和婆羅州;(毛色稍暗,雲狀斑更小) N. nebulosa macrosceloides:分佈在尼泊爾; N. nebulosa nebulosa:分佈在中國和中南半島。
光華新聞及文化中心,nd,台灣長鬃山羊 [online]。np:光華新聞及文化中心。[引用於2004年11月11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 Huffman, Brent. 2004. Nemorhaedus swinhoei [online]. np: www.ultimateungulate.com, 22 March [cited 12 November 2004]. Available from World Wide Web: [2]. 國立台灣大學生態演化所空間生態研究室,2001a,台灣長鬃山羊:小檔案 [online]。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生態演化所空間生態研究室。[引用於2004年11月11日]。全球資訊網網址:[3]。 國立台灣大學生態演化所空間生態研究室,2001b,台灣長鬃山羊:簡介 [online]。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生態演化所空間生態研究室。[引用於2004年11月11日]。全球資訊網網址:[4]。 國立台灣大學生態演化所空間生態研究室,2001c,台灣長鬃山羊:長鬃山羊的分類 [online]。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生態演化所空間生態研究室。[引用於2004年11月11日]。全球資訊網網址:[5]。 王家祥、劉還月,nd,台灣十二生肖:長鬃山羊 [online]。台北:開拓基金會。[引用於2004年11月11日]。全球資訊網網址:[6]。 Wilson, Don E., and Deeann Reeder. 1993. 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 A Taxonomic and Geographic Reference.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英文) Caprinae Specialist Group (1996). Capricornis swinhoei,2006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IUCN 2006。擷取於2007年3月22日 (英文) Naemorhedus swinhoei (TSN 625152),ITIS 分類資訊。擷取於2007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