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2日 星期六

威尼斯




威尼斯位置圖
威尼斯市徽


威尼斯(威尼斯語︰Venezsia;義大利語︰Venezia;弗留利語︰Vignesie;拉丁語︰Venetia)是義大利東北部的城市,也是威尼托的首府。人口約271,251人(2004年1月1日)。威尼斯與帕多瓦組成大帕多瓦-威尼斯地區(人口約1,600,000人)。別名「亞得里亞皇后」、「水都」、「橋之城」及「光之城」,堪稱世界最美麗的城市之一[1]。威尼斯市區涵蓋義大利東北部亞得里亞海沿岸的威尼斯瀉湖的118個島嶼和鄰近一個半島。這個鹹水瀉湖分佈在波河與皮亞韋河之間的海岸線。

威尼斯曾經是威尼斯共和國的中心,十字軍進行十字軍東征時也曾在這裡集結,而且也是13世紀至17世紀末一個非常重要的商業(尤其是香料貿易、糧食與毛皮貿易)與藝術重鎮。後來因為土耳其人對地中海東邊的控制促使歐洲國家尋找其他航線的慾望,威尼斯因此失去了大部份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編輯] 歷史
主條目:威尼斯共和國

威尼斯與威尼斯瀉湖
[編輯] 起源及歷史
威尼斯的起源沒有歴史文獻記載。數名歷史學家引用可靠證據指,早期人口為羅馬城市的難民,他們為了逃避日耳曼人攻擊,便從帕多瓦、阿奎萊亞、Altino及Concordia(今格魯阿羅港)而來[2]。

從166-168年開始,誇迪人(Quadi)和馬可曼尼人(Macromanni)破壞了這個區域的主中心──Oderzo。羅馬帝國的防線再度被西哥德人於5世紀初期時所撕裂,而在50年後,阿提拉領導的匈人也再度侵略羅馬帝國。而最後與最持久的侵略則是倫巴底人在568年所造成的。使得威尼斯脫離了東羅馬帝國的統治,人們開始建立新的港口,包括威尼斯瀉湖的馬拉莫科與托切洛的港口。


威尼斯主島的人造衛星圖片:鐵路和公路把島嶼西北部和義大利半島連接,貫穿島中央的是威尼斯大運河(Canal Grande)。拜占庭帝國在義大利中部與北部的統治在751年被倫巴底國王艾斯杜爾夫 (Aistulf)所結束,在這段時期,拜占庭的總督的所在地是馬拉莫科(Malamocco)。統治地區橫跨了潟湖中的許多島嶼很可能增加了與拜占庭帝國境內倫巴底人的聯繫。

在帕底西巴扎 (Agnello Particiaco)公爵的統治期間(811年-827年),總督所在地從馬拉莫科遷移到高度防禦的里奧多島,也就是現在威尼斯的所在地。聖匝加修道院、最初的總督府與聖馬可教堂在這裡陸續被建造完成。

在828年,這個新城市的威望因為聖馬爾谷的遺物從亞歷山卓被帶到威尼斯而提升,它被安置在新教堂中。這個地區持續發展,當拜占庭的勢力消退之後,威尼斯對抗東方的本質漸漸浮現出來,最後導致威尼斯朝向自治與獨立的發展。


[編輯] 擴展

從聖馬可教堂俯瞰聖馬可廣場9-12世紀期間,威尼斯發展為城邦(意大利的海洋帝國或海洋共和國;其餘三個為熱那亞、比薩及阿馬爾菲)。位於亞德裡亞海頂端的策略性地位讓威尼斯的海軍與商業力量幾乎是牢不可破。這座城市變成西歐與其他地區(尤其是拜占庭帝國與伊芳芳斯蘭國家)之間一個繁榮的貿易中心。

威尼斯政權的基礎奠基於12世紀︰威尼斯兵工廠建造於1104年;威尼斯在1178年從維羅納奪得布倫納羅山口(Brenner pass)的控制權,開啟了運輸銀前往德國的路線。而最後一任獨裁的公爵米奇爾 (Vitale Michiele)則死於1172年。

威尼斯共和國在1200年以前佔據了亞得裡亞海的東岸,大部分是商業上的考量,因為海盜造成貿易上的威脅。威尼斯的公爵也取得達爾馬提亞公爵與伊芳芳絲特勒半島公爵的頭銜。

後來大陸的領地越過加爾達湖到達阿達河的西邊,被稱為Terraferma。部分被當成對抗好戰鄰國的緩沖,一部分去確保阿爾卑斯山的貿易路線,也為了保護大陸提供威尼斯需要的穀類。為了建設海上的貿易帝國,共和國需要去控制愛琴海大部份的島嶼,包括克裡特島與賽普勒斯,變成了近東一個主要的權利掮客。在這時期,大陸的領地對於威尼斯的管理相對是較開明的,當受到侵略者的威脅時,貝拉加莫、佈雷西亞與維羅納將會整合起來捍衛威尼斯的統治權。


聖馬可教堂入口的銅像在第4次十字軍東征後,威尼斯變成拉丁帝國的一部份,由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國在1204年佔領了君士坦丁堡)來管轄。威尼斯則擴展它影響力,建立了愛琴群島公國(Duchy of the Archipelago)。當土耳其人在曼贊克爾特戰役(Battle of Manzikert)中打敗拜占庭帝國後,這可能是君士坦丁堡對威尼斯具有決定性影響力的最後時刻。雖然拜占庭帝國在半世紀後重新掌握這座城市的控制權,不過當時國勢已經相當衰弱了。奧斯曼帝國的穆罕默德二世在1453年佔領了這座城市。而從拜占廷帝國劫掠來的許多財寶被帶回威尼斯,其中也包括威尼斯的象徵-聖馬克飛獅。

因為威尼斯位於亞德裡亞海旁,所以它與拜占庭帝國及伊斯蘭國家進行廣泛的貿易活動。在13世紀末時,威尼斯已經變成全歐洲最繁榮的都市。在勢力與財富最顛峰的時期,威尼斯擁有36,000名水手來駕駛3,300艘船,並且主宰了中古時代的商業活動。在這時期,威尼斯的上流家庭會建立最雄偉的廣場、扶持最偉大的作品及培育最有天份的藝術家來互相競爭。當時這個城市是由大議會所管理,其中大部分的成員是由威尼斯具有影響力的家庭所組成的。大議會任命所有公開的政務官,並且選出200至300人組成的參議院。然後參議院會選出「十人議會」」,這是一個掌握威尼斯最大管理權限的祕密組織。而這個組織則會選出一位公爵(doge或duke),成為威尼斯正式的領導人。

威尼斯的行政架構與古羅馬共和的系統相似,由一位被選出來的行政官(公爵)、一個類似參議院,由貴族組成的機構及許多擁有部分政治權力的公民所構成的,公民原先擁有權利去同意或拒絕每位新選出來的公爵。教堂與許多私人建築是做為軍事使用,雖然威尼斯沒有終身職的騎士。聖馬克騎士(Cavalieri di San Marco)是唯一在威尼斯存在過的騎士階層,沒有任何一位公民可以接受外來的命令而沒有政府的同意。在獨立時期,威尼斯仍然保持共和,政治與軍事是完全的分離,除了在偶發狀況下,公爵可以統御軍隊。就其它意義而言,戰爭代表商業的附屬品。因此,威尼斯早期製造了大量的雇員,來為任何地方服務,後來當統治階層佔有商業時,依靠著這些外來的雇員。

公爵是最高行政官,理論上是終身職。實際上,許多公爵在被認為遭受政治失敗後,他們受到來自貴族組成的寡頭政治的壓力,而被迫放棄職位,退隱到修道院中來隱居。

雖然威尼斯的人民一般是正統天主教的信徒,但是威尼斯地區是跳脫宗教狂熱之外的,並且在反宗教改革期間沒有制定處死宗教異端的法律。


從聖馬克鐘樓遠眺聖喬治·馬焦雷島(San Giorgio Maggiore Island)威尼斯及其潟湖

威尼斯
其他名稱
英文名稱 Venice and its Lagoon
法文名稱 Venise et sa lagune
基本資料
國家 義大利
登錄類型 文化遺產
評定標準 文化遺產(i)(ii)(iii)(iv)(v)(vi)
登錄年份 1987
官方網頁 UNESCO(英語)
地圖

請參考世界遺產概要表製作格式
這種明顯缺乏的熱情導致威尼斯經常與教宗發生爭執。威尼受到一些封鎖重大活動的威脅,遭受到兩次懲罰。第2次,也是比較有名的一次,發生在1509年的4月27日,由儒略二世下令(康佈雷聯盟戰爭(War of the League of Cambrai))。

威尼斯大使將仍然存在的政治祕密報告送回當地,這與歐洲法庭的傳聞提供了現代歷史學家極好的資料。


[編輯] 威尼斯沒落
威尼斯從15世紀開始沒落,當時它在保衛塞薩洛尼基時首次失利,敗給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威尼斯也在1453年派遣船艦幫助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來抵抗土耳其人的侵略,在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後,他轉而侵略威尼斯,並造成威尼斯巨大的損失。

黑死病在1348年肆虐威尼斯,並在1575-1577年間捲土重來。在這三年間,高達五萬人死於黑死病[3]。1630年,黑死病更造成接近三分之一公民死亡[4]。

文藝復興末期,威尼斯開始失去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當時,葡萄牙成為歐洲與東方貿易的主要媒介,影響威尼斯巨大財富的來源。同時,法蘭西和西班牙霸權主義橫行,爆發了義大利戰爭,威尼斯的政治影響力式微。然而,威尼斯帝國是農產品輸出國,及至18世紀中葉仍是重要的製造業中心。


[編輯] 陸軍及海軍事件
石弓練習在1303年成為威尼斯的義務,公民在團契中練習。隨著武器變得更昂貴與操作上更複雜,頭班軍人被分發來幫助商人來航行船隻並在槳船上擔任槳手的任務。「Noble Bowmen」這間公司在14世紀末招募了年輕的貴族,他們在戰槳船上工作,擔任武裝商人,並且享有居住在船長艙的特權。

陸軍的指揮建築與海軍是不一樣的,根據古代的法律,沒有任何一位貴族可以指揮超過25個人(避免以私人軍隊來進行叛變),當總指揮在14世紀中被引進時,他仍然必須對20位由公民組成的「智者」來負責。這項政策是有效率的,也避免威尼斯陷入其他城邦經常遭遇到的軍人掌權的狀況。一位公民委員(與人民委員不同)陪同每一位軍隊來注意他們的情況,尤其是傭兵。威尼斯的軍事傳統也應仔細的注意到:他們對於如何在生命與金錢花費最小來成功比追求榮譽更感興趣。

雖然威尼斯以海軍聞名,它的陸軍也具有同樣的影響力。在13世紀時,大部分的義大利城邦已經都僱用了僱傭兵,不過威尼斯的軍隊仍然從周圍的潟湖地區來徵募軍源,加上從達爾馬提亞及伊斯特里亞進行封建制度的徵兵。在遇到緊急狀況時,政府將會登記所有年齡界於17歲與60歲之間的男性,並且對他們的武器進行調查,而他們在實際戰鬥時會被編入由12人組成的組織。1338年時的登記紀錄顯示威尼斯估計約有30,000名威尼斯男子可以進行戰鬥,其中許多是技術熟練的弩手。雖然在其他義大利的城市,貴族與其它富有的人擔任騎兵,但是他們在威尼斯則是被徵召成步兵。


威尼斯,由加納萊托在1730年所繪在1450年時,總共有超過3000艘威尼斯的商船處於營運的狀態中,其中大部分在必要時可以變成戰船或運輸船。政府要求每艘商船必須搭載特定數量的武器(大部分是十字弓與槍)及盔甲,商船的乘客也被預期在必要時可以武裝起來並進行戰鬥。一艘預備用且長約25公尺的戰船被保存在兵工廠中,戰船奴隸並不存在於中古時代的威尼斯,划手則是從這個城市或是它的領地(特別是達爾馬提亞)中產生的。從威尼斯選出的人們大部分是從每個教區中,當這些槳手離開之後,他們的家庭會受到教區中其他人的支持。債務人一般是在戰船上划船來償還他們的債務,划船的技術則是以貢多拉鳳尾船競賽來鼓勵。

在15世紀初期,隨著領土的擴張,於是出現了第一支常備軍,其中包括簽定契約的傭兵隊長(condottieri)。威尼斯與佛羅倫斯在1426年締結同盟,並且同意在戰爭時期提供8,000名騎兵與3,000名步兵,平時則提供3,000名騎兵與1,000名步兵。在15世紀末,製服採用紅白條紋的樣式,榮譽及熱情的制度逐漸產生。在15世紀當中,威尼斯的陸上軍隊幾乎總是攻擊的一方,並且被認為是義大利最具影響力的,大部分是因為所有階級都必須為寶為這個城市而拿起武器與官方對於一般軍事訓練的獎勵。


[編輯] 現代

威尼斯歷史中心的地圖1070年代後,隨着拿破崙於1797年5月12日(第一次反法同盟期間)佔領威尼斯,威尼斯共和國宣告滅亡。這位法蘭西的征服者導致威尼斯歷史上最美好的一個世紀的結束︰在18世紀時,威尼斯也許是歐洲最優雅的城市,對於藝術、文學及建築都擁有巨大的影響力。拿破崙對於這個城市的猶太人而言,似乎是個解放者,雖然因為他們被限制居住在幾個區域中而引起爭論。他移除了猶太區出入口,並結束猶太人居住及旅遊的區域限制。

拿破崙在1797年10月12日根據坎波福爾米奧條約(Treaty of Campo Formio),將威尼斯交於奧地利統治。奧地利政府則在1798年1月18日正式接管威尼斯。1805年,拿破崙與奧地利簽署了普雷斯堡條約(Treaty of Pressburg),從奧地利手中奪回了威尼斯,並納入自己的義大利王國內。但是隨著拿破崙在1814年的戰敗,威尼斯又再次歸奧地利掌控的倫巴底-威尼西亞王國(Kingdom of Lombardy-Venetia)的統治。在馬寧的帶領下,一次短暫的革命發生在1848-1849年間,並再度建立了威尼斯共和國。在1866年時,隨著普奧戰爭,威尼斯與倫巴底-威尼西亞王國的其他地區成為現代義大利的一部分。

1797年後,威尼斯陷入低潮。許多舊廣場和建築被棄置,雖然利多在19世紀晚期變成一個受到歡迎的沙丘。


[編輯] 交通

威尼斯市內的水道及著名的小船「貢多拉」
幾艘貢多拉停靠在威尼斯
威尼斯的2艘貢多拉威尼斯的水道舉世知名。瀉湖上的118座群島約由150條水道交織而成。構成威尼斯的島嶼約擁有400座橋樑。在古老的城市中心,運河取代了公路的功能,主要的交通模式是步行與水上交通。

19世紀設立火車站,鐵路長堤把威尼斯主島西北部與義大利半島連接起來。20世紀,又加建公路長堤和泊車場。威尼斯主島西北部因而成為鐵路和道路的入口處。中心舊市區街道狹窄,為步行區,是歐洲最大的無汽車地區。在21世紀,這座無車都市是相當獨特的。

「貢多拉」是威尼斯最具代表性和道統的水上代步小船。但現今威尼斯人通常會使用較為經濟的水上巴士(vaporetti)穿行市內主要水道和威尼斯的其他小島。

威尼斯的國際機場是馬可波羅國際機場,這已以著名的威尼斯人馬可波羅來命名的。這個機場建立在威尼斯對岸的義大利半島上,並遠離海岸線,不過前往威尼斯的水上運輸工具距離航站步行只需7分鐘。


[編輯] 旅遊景點
威尼斯分為六個區域:卡納雷吉歐區(Cannaregio)、聖波羅區(San Polo)、多爾索杜羅區(Dorsoduro)、聖十字區(Santa Croce)、聖馬可區(San Marco)與城堡區(Castello)。


威尼斯著名的嘆息橋威尼斯和附近的潟湖在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其中著名的旅遊景點有:


[編輯] 廣場
聖馬可廣場
聖保羅廣場(Campo San Polo)

[編輯] 教堂
聖馬可教堂
安康聖母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

[編輯] 宮殿
公爵府(又稱總督府)

[編輯] 橋樑
里奧多橋
嘆息橋
學院橋

[編輯] 外島

威尼斯因潮汐而淹水慕拉諾島-以慕拉諾玻璃聞名於世。
布拉諾島 (Burano)-以蕾絲聞名。
托切羅島 (Torcello)
麗都島-每年在此地舉辦威尼斯影展。
聖米蓋爾島 (San Michele)-以公園化墓園而聞名,為距離威尼斯本島最近的小島。
Sant'Erasmo
San Lazzaro degli Armeni
Vignole
水患
1966年11月4日,大潮湧入威尼斯。聖馬可廣場水深逾1.2公尺,五千多人無家可歸,不少藝術作品亦被毀。當年,水淹高達一百次[5] 。


[編輯] 文化

威尼斯嘉年華會期間人們所穿戴的傳統面具14世紀,許多威尼斯少年開始穿著顏色多樣的緊身褲,以表明他們所屬的「褲子俱樂部」(意大利文:Compagnie della Calza)。然而,議會頒佈了節約法令(sumptuary laws),但是潮流沒有為之太大改變。

在16世紀期間,威尼斯成為歐洲最重要的音樂中心,並且以威尼斯樂派(the Venetian school),與作曲家所發展出的雙重合唱風格,例如在聖馬可教堂工作的作曲家威拉特(Adrian Willaert)。

威尼是早期的音樂印刷中心,佩特魯奇(Ottaviano Petrucci)幾乎在印刷技術出現後就開始出版音樂樂譜。而他的出版公司也吸引了全歐洲作曲家的目光,尤其是法國與法蘭德斯。直到這個世紀結束時,威尼斯因為它出色的音樂成就而聞名,例如安德烈·加布里埃利(Andrea Gabrieli)與喬凡尼·加布里埃利(Giovanni Gabrieli)創造的大規模合唱與器樂。

在這一個世紀,威尼斯是歐洲的印刷業中心,也是德國以外第一座擁有印刷廠的城市,在1500年時擁有417間印刷業者。最重要的出版社是阿杜思·曼尼修斯(Aldus Manutius)的阿杜思出版社(Aldine Press),在1499年出版的《尋愛綺夢》被認為是文藝復興時期最美麗的著作之一,並確立現代的標點符號、頁面版式及斜體的形式。他首次印刷則是亞里斯多德的作品。

油畫布源自於文藝復興時期初的威尼斯,這些早期的油畫布是普遍是比較粗糙的。


[編輯] 慶典
威尼斯雙年展是世界藝術界和建築界的盛會之一,由里卡多·塞瓦提可(Riccardo Selvatico)市長於1893年發起。第一屆展覽於1894年4月22日開幕,後來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曾在1942年9月中斷[6],1948年復辦[7]。


[編輯] 著名人物
馬可波羅(1254年─1324年):旅行家
提香(1477年─1576年):畫家
安東尼奧·維瓦爾第(1678年-1741年):音樂家
托馬索·阿爾比諾尼(1671年6月8日─1751年1月17日):巴洛克作曲家
加納萊托(1697年─1768年):畫家,以描繪18世紀的威尼斯風光主題聞名
路易吉·諾諾(1924年─1990年):現代音樂作曲家

2008年11月21日 星期五

美國人口最多的城市紐約

市旗

市徽



從曼哈頓島帝國大廈上向北俯瞰紐約市(拍攝於2005年)
時報廣場是多采多姿的紐約生活最重要的象徵之一
紐約夜景
紐約市(英語:New York City,官方名稱為The City of New York),簡稱紐約,是美國人口最多的城市,包括其都市圈,它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區。超過一個世紀的時間,紐約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商業和金融中心。紐約在全球範圍內直接影響著媒體、政治、教育、娛樂以及時尚界。紐約是美國最大城市及第一大港,也是世界第五大城市,位於美國大西洋海岸的東北部,紐約州東南部。該市有曼哈頓區、皇后區、布魯克林區、布朗克斯區、史泰登島區等五個區概況
紐約市座落在一個擁有2200萬人口、世界上最大的都會區之一:大紐約都會區的心臟地帶,是國際級的經濟、金融、交通、藝術及傳媒中心,更被視為都市文明的代表。此外也由於聯合國總部設於該市,因此又被世人譽為「世界首都」。紐約市還是眾多世界級博物館、畫廊和演藝比賽場地的所在地,使其成為西半球的文化及娛樂中心之一。由於在二十世紀初,紐約對外來移民來說是個嶄新天地,機會處處,因此紐約常被暱稱為「大蘋果」(the Big Apple),便是取「好看、好吃,人人都想咬一口」之意。也因此,紐約有著超過八百萬人口(生活在309平方英里的土地上),和來自180多個國家的大量移民。除了這些海外移民外,這個城市又是許多希望體驗一個比美國其它地方更加國際化的生活方式的外地美國人的家。紐約對全球的影響力亦十分大,又是世界傳媒、金融、銀行和政治(因為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聯合國的總部都設在紐約)中心。此外,紐約也是著全球金融中心之一。華爾街對世界經濟有重大影響力,常有人說:「華爾街咳嗽,全世界發燒」,就是比喻華爾街對世界經濟的強大影響力。


[編輯] 歷史

1900年時的墨貝里街
911事件之前紐約市的天際線
紐約市政廳在歐洲最初殖民北美洲之時,勒納佩族族人一直居住於此區域,1613年荷蘭人於此地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和新尼德蘭(New Netherland)。1640年,彼得·斯特伊弗桑特被任命了州長,1652年,此殖民地被授予自治權。1664年,英國征服了此殖民地和把它改名為新約克(New York),因為英國早前就已經有城市被名為約克(York),而當時英國的海軍大臣正是國王查理二世的弟弟約克公爵詹姆士。荷蘭人後於1673年8月收復此殖民地,給城市改名"新奧蘭治"(New Orange),然後在1674年11月此殖民地就永久地被割讓給英國。

英國重奪此殖民地後,把它再次更名為紐約市(City of New York),並且把它包圍著,不許它發展,終於New York Campaign爆發,這是美國革命戰爭早期的一系列的主要爭鬥,以後,紐約市一直續繼被英國管理,直到戰爭結束,是最後一個英國搬離的港口。

根據美國憲法大會,1788年9月13日,紐約市曾是新形成的美國的臨時首都,直到1790年。1825年伊利運河開始運作,紐約市的經濟亦有所增長,成為一個經濟中心。

美國內戰期間,紐約市有不少動亂和混亂的情況出現,如紐約黑幫(Gangs Of New York),和1863年的紐約徵兵暴動等等。其中一些成了美國史上傷亡最慘重的暴動。

1904年,紐約市的一系列新運輸系統一一開始運作,最著名的有紐約地鐵,它們幫助鞏固紐約市。歐洲的大量移民為社會帶來大變動,而反資本主義的工會IWW(Industrial Workers of the World)則被抑制了。後來, 在1920年代,大量非裔美國人從美國南部遷移至紐約市,而一些人則協助建造摩天大樓,創造了曼哈頓那聞名全球的天際線。

大蕭條期間,紐約市亦遭受波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紐約市亦起了重大的作用。

自兩次世界大戰以後,紐約市成了主導世界的城市,但1950年起,紐約市經濟開始衰落,只剩下工業和商業,70年代期間,紐約市的犯罪率上漲到了危險程度,因而成為了惡名昭彰的犯罪之都,但自朱利安尼上任後,大幅改善了紐約的治安。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攻擊世界貿易中心,幾乎有3000人遇害。當中有世貿的工作人員,二架商業噴射飛機上的乘客,和上百名消防員、警察和急救隊員。


[編輯] 地理
紐約市處於紐約州東南部。由於面積廣大,又分為五個區域,分別是曼哈頓、皇后區、布魯克林區、布朗克斯區和史泰登島區。其中曼哈頓、皇后區、布魯克林區和布朗克斯區的大眾交通運輸系統有紐約地鐵。


[編輯] 河流與港口

紐約水域:① 哈德遜河;② 東河;③ 長島海灣;④ 紐瓦克灣;⑤上紐約港;⑥下紐約港;⑦牙買加灣;⑧大西洋紐約港(New York Harbor)
上紐約港(Upper New York Harbor)
下紐約港(Lower New York Harbor)
韋拉札諾海峽(Verrazano Narrows)
(The Kill Van Kull)
亞瑟溪(Arthur Kill)
紐華克灣(Newark Bay)
Raritan Bay
大西洋(The Atlantic Ocean)
牙買加灣(Jamaica Bay)
Rockaway Inlet
長島海灣(Long Island Sound)
Eastchester Bay
Throg's Neck
小頸(Little Neck Bay)
法拉盛灣(Flushing Bay)
河(Rivers)
哈德遜河(Hudson River)
東河(East River)
哈林河(Harlem River)
Gowanus Canal

[編輯] 城市景觀

從中城的洛克菲勒中心頂樓俯覽中城,下曼哈頓,布魯克林區及澤西市
由史泰登島望下曼哈頓。

[編輯] 經濟
紐約在2003年的區內生產總值估計達到4888億美元,為全美國各城市之首,如果與美國各州比較則排名第六。如果紐約獨立成一個國家,那麼它的GDP則在全球排名第十六。紐約也稱為國際金融中心。


從曼哈頓島帝國大廈上向北俯瞰紐約市(拍攝於2005年)
[編輯] 人口
在2000年美國人口綜合統計中,紐約人口8,008,278。紐約人口密度為 10,194.2/km²。 種族分類為:白人44.66%、非裔26.59%、亞裔9.83%、與13.42%其他人種、和4.92%多人種/混血種。每家庭大約有3.32人。

紐約市平均人均收入/年是22,402美元。


[編輯] 交通
主條目:紐約交通

大中央車站是紐約市重要的交通樞紐,有數條鐵路及地鐵交會於此站。
甘迺迪國際機場不僅是大紐約地區主要的國際機場,亦為美國東北部重要的進出大門,更是攸關美國經濟的空運樞紐。紐約市為美國最大、最擁擠的城市,亦為世界上最大的大型都會區所在,因此該市的交通流量十分龐大。每逢尖峰時段或假日,經常會有大量人潮、車潮流動於市中心曼哈頓內或五大區之間,經常導致市區內各重要幹道及重要的連外橋樑,出現交通阻塞的情形。

紐約市與其周邊地區的交通流量龐大,因此以紐約市為中心的紐約都會區也有著由各州政府獨自或互相合作成立的單位負責提供大紐約地區的交通需求。紐約州、紐澤西州、與康乃狄克州有著大量的通勤上班族,每天對大紐約地區有著非常大的運輸需要,這更使得大紐約地區擁有全美國最發達的大眾運輸系統。而相較於美國其他大部分都市(尤其是洛杉磯)以車代步的交通方式,紐約人主要是搭乘公車、地鐵及渡輪上下班,而其中,紐約地鐵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共運輸系統之一。此外,目前亦有可以共通使用於紐約地鐵與公車之間的磁卡票證系統—MetroCard,係紐約市政府為了推廣大眾捷運交通而實施的乘客優惠制度。由於這項改革使紐約地鐵與公車間的轉乘更為方便,因此廣受市民及遊客歡迎。在1997年該卡當發行不久時,紐約大眾運輸系統的乘客人數就已經達到了2700萬人次。

此外,由於紐約市境內河流港灣錯綜複雜,因此橋樑及隧道數量眾多,是其一大特色。這些橋樑及隧道對紐約的發展貢獻甚鉅,尤對四面環水的曼哈頓島來說更是如此,因為橋樑是民眾往來市中心(即曼哈頓)及郊區間的必經通道,隧道亦然。但每逢上下班尖峰時刻,橋樑和隧道反而變成了交通瓶頸。

除了都會區內交通發達之外,紐約市與全美各地的往來亦十分頻繁,透過發達、複雜的鐵公路網,紐約居民得以更快速、方便的往返全國各座都市。此外紐約也由於地處美國東北部,距離歐洲也較近,又接近全球最繁忙的北大西洋航線,故不論是與歐洲各地間的空運及海運交通,均十分繁忙。


[編輯] 旅遊

時報廣場是多采多姿的紐約生活最重要的象徵之一
紐約夜景
[編輯] 藝文與博物館
百老匯
時代廣場
卡內基音樂廳
林肯中心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現代藝術博物館
古根漢美術館
紐約植物園(New York Botanical Garden)
布朗克斯動物園(The Bronx Zoo)

[編輯] 建築
自由女神像
帝國大廈
洛克斐勒中心
聯合國總部大樓
大中央車站
布魯克林大橋
喬治·華盛頓大橋

[編輯] 曼哈頓分區
東村(East Village)
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
哈林區(Harlem in North Manhattan)
曼哈頓蘇活區
上東城(Upper East Side)
上西城(Upper West Side)
曼哈頓華埠
第五大道
皇后區法拉盛

[編輯] 其他景點
華爾街
中央公園
哥倫比亞大學
紐約大學區和華盛頓廣場公園
紐約公共圖書館
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遺址
紐約證券交易所

英國首都倫敦

倫敦塔橋
倫敦的議會大廈和大笨鍾
倫敦眼
矗立在泰晤士河上的倫敦塔橋
白金漢宮
倫敦在英格蘭中的位置

倫敦
倫敦(英文:London,讀音:/ˈlʌndən/ 文件-播放)是英國的首都、第一大城及第一大港,也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兼世界四大世界級城市之一,與美國紐約、法國巴黎和日本東京並列。倫敦未獲英國城市地位,正式來說算不上是城市(其心臟地帶倫敦市和西敏市才是城市),但因為自18世紀起她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和娛樂中心之一,一般人都誤以為她是一座城市。

從1801年到20世紀初,作為世界性帝國——大英帝國的首都,倫敦因在其于政治、經濟、人文文化、科技發明等領域上的卓越成就,而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都市。

倫敦是一個非常多元化的大都市,其居民來自世界各地,具有多元的種族、宗教和文化;城市中使用的語言超過300種。同時,倫敦還是世界聞名的旅遊勝地,擁有數量眾多的名勝景點與博物館等。

2005年,倫敦的人口為750萬,都會區的人口則超過1200萬人。倫敦
London







座標: 北緯51度30分25秒,西經0度07分39秒51.506944444444;-0.1275
政府
國家: 英國
成員國: 英格蘭
區域: 倫敦
區域政府: 大倫敦政府
區域議會: 倫敦議會
市政府(倫敦市): 倫敦市法團
市長(大倫敦): 鮑裡斯·約翰遜
選區
行政區: 市及32個自治市鎮
英國國會: 74 選區
倫敦議會: 14 選區
歐洲議會: 倫敦選區
地理概況
倫敦市
面積: 2.6 km²(1.00 sq mi)
人口: 9,200(2005年)
密度: 3,172 / km²(8,215 sq mi)
大倫敦
面積: 1,579 km²(609 sq mi)
人口: 750萬(2005年)
密度: 4,761 / km²(12,331 sq mi)
廣域人口
都會區: 8,50萬
通勤範圍: 1,200-1,400萬
時區
標準: GMT(UTC)
夏日:(DST) BST(UTC+1)
歷史

聖保羅大教堂倫敦最早是一個凱爾特人的城鎮,由羅馬入侵者于公元50年左右建立,作為泰晤士河畔的一個港口,並命名為Londinium。公元7世紀羅馬帝國滅亡後,Londinium遭棄城,撒克遜人於今Aldwych以西1英里處建立了Lundenwic的城鎮。直到公元9至10世紀羅馬倫敦老城才再次恢復人煙。

倫敦逐漸地發展、擴大,吸收了附近的村莊、聚居地方,向四面八方擴散。到17世紀時倫敦已經是當時大英帝國乃至歐洲最大的都市。1666年的倫敦大火災毀壞了倫敦城內大部分的建築(奇跡似的,死於這場大火的只有20多人),但大火後倫敦又立即開始了10年間的重建,包括聖保羅大教堂在內的標誌性建築都是在此期間開始動工的。

維多利亞時代,倫敦經歷了大規模的發展。世界上第一條地鐵的開通,公共汽車的營運,以及聯繫四方的鐵路線,使倫敦的市容與交通面貌一新。倫敦市區在19世紀後半期居住人口突降(1851年:128000人;1871年:75000人;1901年:27000人),大量新建的建築使倫敦從一座喬治風貌的城市轉而成為維多利亞特色的城市。

倫敦最近100年來的大變化可說是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大戰期間,倫敦遭到納粹德國空軍的猛烈轟炸,期間超過3萬的倫敦市民喪生,大部分建築遭到破壞。1950年代至1970年代,由於倫敦的重建未經統一規劃,造成今天建築多樣化的格局,並成為當今倫敦的獨特之處。

20世紀初,倫敦人大部分都使用煤作為家居燃料,產生大量煙霧。這些煙霧再加上倫敦氣候,造成了倫敦「遠近馳名」的煙霞,英語稱為London Fog(倫敦霧)。因此,英語有時會把倫敦稱作「大煙」(The Smoke),倫敦並由此得名「霧都」。1952年12月5日至9日期間,倫敦煙霧事件令4000人死亡,政府因而於1956年推行了《空氣清淨法案》,於倫敦部分地區禁止使用產生濃煙的燃料。時至今日,倫敦的空氣質量已經得到明顯改觀。


[編輯] 氣候
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風帶影響,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倫敦市區因常常充滿著潮濕的霧氣,因此有個叫「霧都」的別名。


[編輯] 行政區劃
主條目:大倫敦
大倫敦地區(Greater London)整體由大倫敦政府(Greater London Authority)負責規劃和管理,另外與33個區政府分享地方行政權力。

大倫敦政府由一個直選產生的倫敦市長(Mayor of London)領導,並由一個25人的倫敦市議會(London Assembly)監督。33個區政府由倫敦市法團(City of London Corporation)及倫敦自治市議會(London Borough Councils)管理。

倫敦市法團屬下有倫敦市(City of London)。倫敦自治市議會屬下有32個倫敦自治市(London Boroughs);其中西敏市(City of Westminster),自稱為城市(City),泰晤士河畔京士頓區(Kingston upon Thames)及肯辛頓-切爾西區(Kensington and Chelsea),自稱為皇家自治市(Royal Borough);這只是名稱上的分別,在行政上仍屬於倫敦自治市,並沒有特權。

倫敦市和眾自治市屬於標準一級行政區——單一管理區(Unitary Authority)之一。 雖然擁有同樣的政治地位,但在實際行政上,倫敦市法團比其他倫敦自治市議會擁有更多的行政權力,例如擁有土地權及獨立的警察團隊。

根據內倫敦教育局(Inner London Education Authority)定義,33個行政區中,靠近中心的12個被合稱為內倫敦(Inner London),外圍的20個合稱為外倫敦(Outer London)。


[編輯] 地圖
*附上原文首字母*

L 倫敦市 ★
W 西敏市
K 肯辛頓-切爾西
H 漢默史密斯-富勒姆
W 旺茲沃思
L 蘭貝斯
S 南華克
T 陶爾哈姆萊茨
H 哈克尼
I 伊斯林頓
C 康登
B 布倫特
E 伊令
H 豪恩斯洛
R 泰晤士河畔里奇蒙
K 泰晤士河畔京士頓
M 默頓



★ 不屬於倫敦自治市 S 薩頓
C 克羅伊登
B 布羅姆利
L 劉易舍姆
G 格林威治
B 貝克斯利
H 黑弗靈
B 巴金-達根罕
R 紅橋
N 紐漢
W 瓦爾珊森林
H 哈林蓋
E 恩菲爾德
B 巴尼特
H 哈羅
H 希靈登



[編輯] 人口
倫敦是歐洲第三大都市。據2001年人口普查,倫敦市區及其自治市(鎮)(約610平方英里)擁有7,172,036人口。其中大約71%為白人,10%是印度、孟加拉或巴基斯坦後裔,5%為非洲黑人後裔,5%為加勒比海黑人後裔,3%混血人種,還有大約1%為華人。58.2%的人口信奉基督教,15.8%的人口則無宗教信仰。大約有21.8%的倫敦居民出生在歐盟以外地區。


倫敦的議會大廈和大笨鍾雖然倫敦的人口不及莫斯科與巴黎,但要是把生活在倫敦都會區(6,267平方英里)內的人口(約13,945,000人)也算進去,就超越了巴黎,成了歐洲最大的都會區,其人口之多已超越了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的人口總和。

在英國裡,倫敦是民族多樣性最高的地方(萊斯特第2),其中布倫特區、紐漢區的指數分別達0.85(最高為「1」)、0.83[1]。


倫敦證券交易所
[編輯] 政府

[編輯] 經濟
倫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中心之一,也是歐洲最大的經濟中心。2004年,其地區總產值為3650億美元,占英國國民生產總值的17%。

倫敦市(City of London)或稱為「Square Mile」是倫敦的最大的金融中心,分佈有許多的銀行、保險公司和金融機構。大約有一半以上的英國百強公司和100多個歐洲500強企業均在倫敦設有總部。全球大約31%的貨幣業務在倫敦交易。倫敦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證券交易中心之一。

倫敦港同時也是英國最大的港口,每年吞吐量約五千萬噸。


[編輯] 交通
主條目:倫敦交通

帕丁頓車站是倫敦主要的鐵路車站之一
倫敦交通局的標誌,是一圓圈再疊上一個實心長方形。倫敦各種公共交通工具的標誌,由不同顏色的圓圈與長方形搭配而成交通是倫敦市長負責的四項政策範圍之一,但市長在交通的財政管理權則受到限制,其行政機構為倫敦交通局(Transport for London,簡稱TfL)。倫敦的公共運輸是世界上龐大的交通系統,但卻有過度擁擠和信賴度不佳的問題,對此倫敦政府準備了多項大型的交通投資計畫,包含為了奧運會所投入的70億英鎊(£)改善計畫。


[編輯] 鐵路

倫敦地鐵的標誌招牌倫敦公共運輸網路的核心是倫敦地鐵(London Underground),自1863年建立以來是世界上最古老及最大的地下鐵系統。[2]倫敦地下鐵也包含了全世界第一條地下電氣鐵路線「都市與南倫敦鐵路」(City & South London Railway),這條路線從1890年開始服務。[3]每年約有十億名旅客搭乘倫敦的地鐵系統。[4]倫敦地鐵的主要服務範圍為市中心以及泰晤士河以北的大部分郊區,而南邊則由延伸的近郊鐵路網服務。

歐洲之星(Eurostar)列車可從倫敦的聖潘可拉斯車站(St Pancras)連往法國的里爾和巴黎,以及比利時的布魯賽爾。

倫敦堪稱擁有世上最繁忙、歷史最悠久的鐵路網路,估計每天倫敦地下鐵路的乘客量高達300萬人。近年來倫敦地鐵投資短缺,古老的基建卻需要大量的資金保養,所以地鐵老化尤見嚴重。列車擁擠、班次延誤更成為部分線路司空見慣的事。不過,也有線路獲得大量資金投資,興建延伸支線工程。通勤鐵路和城際鐵路通常不會穿越城市,而是駛入散佈在舊市中心的14個車站。倫敦巴士網負責大部分的當地交通,甚至比地下鐵載運了更多乘客。巴士、黑色的計程車和地下鐵成為倫敦交通運輸的重要代表。


[編輯] 空運
倫敦是重要的國際航空交通站之一。有超過八座機場在名稱中使用了「倫敦機場」,但大多數的交通量都是通過五座主要機場的其中之一。倫敦希思羅機場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國際機場之一[5],處理各種國內、歐洲以及跨州的乘客及航班。而一些廉價且短程的航班也會在蓋威克機場起降。斯坦斯特德機場和盧頓機場則負責大多數的廉價短程班機。倫敦城市機場是最小且最靠近市中心的機場,專門服務商務旅客,處理完整服務的短程航班以及私人噴射機。[6]


[編輯] 公路

倫敦實施交通擁擠費,以紓解市中心日益擁擠的車流。圖中路面上標示「C」的紅色圓形是告知駕駛人已經進入擁擠費的收費區域儘管倫敦市中心的公共運輸系統發達,但在倫敦較外圍的地方仍以汽車為主。倫敦內環道路(London Inner Ring Road,圍繞著市中心)、北方(A406道路)和南方(A205道路)環狀道路(位於郊區)以及一條高速公路(M25高速公路,位於市區外圍)環繞著倫敦市區,並且和數條繁忙的道路交會,但幾乎沒有高速公路穿越倫敦的市中心。在1960年代,一項稱為「倫敦環狀道路」(London Ringways)的高速公路計畫開始籌備,計畫興建穿越市區的高速公路,但由於居民的反對以及耗資過於龐大,這項計畫在1970年代早期就中止了。由於市內街道普遍狹小,且倫敦地區的汽車數量自1960年以來增加了將近兩倍,因此倫敦的交通堵塞是全歐洲最惡名昭彰的。在2003年,為了降低市中心的交通量,倫敦開始收取交通擁擠費。車輛必須付出每天8英鎊(約新台幣500元)的費用才能進入倫敦市中心的指定區域,而居住在指定區域的的居民則可以購買每月換新的通行證。


[編輯] 水路
倫敦港是全英國最繁忙的港口,水路交通及碼頭等相關設施主要集中在泰晤士河沿岸。但由於泰晤士河過於狹窄,因此較大型的船隻無法進入倫敦市區,而改在泰晤士河下游停靠,儘管如此,倫敦市區的船隻往來仍十分頻繁。


從聖保羅大教堂的黃金藝術館上拍下的現代倫敦全景

[編輯] 文化

[編輯] 體育

倫敦2012年奧運會會徽倫敦分別于1908年和1948年兩次成功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並於2005年7月6日獲得20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主辦權。1934年,倫敦還曾舉辦過大英帝國運動會,而在1966年,英國亦舉行世界盃;30年後,也舉行歐洲國家盃。

在倫敦,最受歡迎的運動項目要數足球了,英國國內幾支頂尖球隊的俱樂部都坐落於此。它們是:

兵工廠足球俱樂部
查爾頓競技足球俱樂部
切爾西足球俱樂部
富勒姆足球俱樂部
托特納姆熱刺足球俱樂部
西漢姆聯足球俱樂部

[編輯] 音樂
倫敦擁有五個專業的交響樂團:倫敦交響樂團、倫敦愛樂管弦樂團、皇家愛樂管弦樂團、愛樂管弦樂團以及BBC交響樂團。倫敦還擁有舉世聞名的皇家大劇院、英國國家劇院和皇家節日廳。


[編輯] 戲劇
倫敦擁有數十家劇院,主要集中在西區。這其中包括國家劇場、倫敦帕拉斯劇院、阿爾梅迪亞劇院和專門上演莎士比亞戲劇的環球劇場等。


[編輯] 藝術
倫敦也有許多畫廊,如國家美術館、國家肖像館、泰特藝術館和多維茨畫廊。


[編輯] 博物館
倫敦最著名的博物館就要屬大英博物館了,此外還有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博物館等。


[編輯] 傳播媒體
倫敦是全球重要的傳媒中心,包括英國廣播公司(BBC)在內的多家電視及廣播媒體都在倫敦設立總部,另還有ITV、第四頻道(Channel 4)和第五頻道(Five)等。


[編輯] 時尚
倫敦是全球最著名的四大時尚城市之一(另有:巴黎、紐約、米蘭),世界聞名的哈洛德百貨公司就坐落在城中。


[編輯] 教育

倫敦大學議事大樓倫敦是英國學生數量最多的城市,擁有數量眾多的大學、學院、學校及學術研究機構。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是英國及歐洲規模最大的大學,擁有125000名學生在讀,並由50多個學院組成。其中著名的有: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已於2007年脫離倫敦大學獨立)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LSE)
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 LBS)
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 KCL)
倫敦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其他著名的大學還有:倫敦藝術大學、建築聯盟學院、西敏寺大學、倫敦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London)等。


[編輯] 旅遊

倫敦眼
白金漢宮
倫敦中國城
矗立在泰晤士河上的倫敦塔橋旅遊業是英國最大的產業之一,而倫敦是全球最繁忙的旅遊城市之一,2003年,旅遊業為倫敦提供了35萬個工作機會。 其著名的旅遊景點大多分佈在市內,主要有:

大笨鐘(Big Ben)
英航倫敦眼(British Airways London Eye)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
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
皇家騎兵衛隊閱兵場(Horse Guards Parade)
萊斯特廣場(Leicester Square)
倫敦水族館(London Aquarium )
倫敦動物園(London Zoo)
查令十字路(Charing Cross Rd.)
中國城(China Town,又常稱為「華埠」)
科芬園(Covent Garden)
唐寧街(Downing St.)與唐寧街10號官邸
哈洛德百貨公司(Harrods)與騎士橋(Knightsbridge)商店區
貝爾法斯特號博物館(HMS Belfast Museum)
西敏宮(Palace of Westminster)又稱「國會大廈」(Houses of Parliament)
海德公園(Hyde Park)
肯辛頓宮(Kensington Palace)
倫敦地牢(The London Dungeon)
杜莎夫人蠟像館(Madame Tussaud's)
倫敦大火紀念碑(Monument to the Great Fire of London)
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
皮卡地里圓環(Piccadilly Circus)與攝政街(Regent St.)
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
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
泰德藝廊(Tate Gallery)
倫敦塔橋(Tower Bridge)
倫敦塔(Tower of London)
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
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西敏寺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
溫布萊球場(Wembley Stadium)

[編輯] 事件
主條目:2005年7月倫敦爆炸事件
2005年7月7日,倫敦時間早上8時50分,倫敦金融區的地鐵站相繼遭受自殺式炸彈襲擊,受襲的包括位於利物浦街、穆爾門和艾德門東等車站,區內另有兩輛巴士發生爆炸。截止至7月8日,該恐怖事件至少造成90人死亡、1000餘人受傷。

阿爾卑斯山

阿爾卑斯山
阿爾卑斯山的全景圖
阿爾卑斯山(德語:Alpen;法語:Alpes;義大利語:Alpi ;斯洛維尼亞語:Alpe) 是一座位於歐洲的山脈,它覆蓋了義大利北部邊界,法國東南部,瑞士,列支敦斯登,奧地利,德國南部及斯洛維尼亞。它可以被細分為三個部分:從地中海到白朗峰的西阿爾卑斯山,從奧斯特谷(義大利西北部一自治區)到布勒內山口(奧地利和義大利交界處)的中阿爾卑斯山,從布勒內山口到斯洛維尼亞的東阿爾卑斯山。

阿爾卑斯山共有128座海拔超過4000公尺的山峰[來源請求],其中最高峰白朗峰海拔4808公尺,位於法國和義大利的交界處。山脈呈弧形,長1200公里, 平均海拔約3000公尺。
阿爾卑斯山的不同季相

[編輯] 春季
阿爾卑斯山的春天的積雪開始溶化,百花齊放的草地、山間的清泉成了健行者的天堂,是登山的好去處.


[編輯] 夏季
阿爾卑斯山的夏季自6月至9月初,大部份的滑雪勝地都會在10月以及11月開張。


[編輯] 冬季
阿爾卑斯山的滑雪季於聖誕節前到4月底。 註:06年聖誕及07年新年因天氣和暖而造成雪山覆蓋率低,滑雪人士大表不滿

海洋

花蓮海洋公園-海底世界


海洋即「海」和「洋」的總稱。地球的四分之三的面積被海洋覆蓋。總面積大約為3億5525萬5千平方公里。一般人們將這些佔地球很大面積的鹹水水域稱為「洋」,大陸邊緣的水域被稱為「海」。

洋流
主條目:洋流
海裡的水總是依照有規律的明確形式流動,循環不息,稱為洋流。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墨西哥灣流,最狹窄處也寬達50哩,流動時速可達4哩,沿北美洲海岸北上,橫過北大西洋,調節北歐的氣候。北太平洋海流是一道類似的暖流,從熱帶向北流,提高北美洲西岸的氣溫。

盛行風是使海流運動不息的主要力量。海水密度不同,也是海流成因之一。冷水的密度比暖水高,因此冷水下沉,暖水上升。基於同樣原理,兩極附近的冷水也下沉,在海面以下向赤道流去。抵達赤道時,這股水流便上升,代替隨著表面海流流向兩極的暖水。

島嶼與大陸的海岸,對海流也有影響,不是使海流轉向,就是把海流分成支流。不過一般來說,主要的海流都是沿著各個海洋盆地四周環流的。由於地球自轉所產生的科氏力影響,北半球的海流以順時針方向流動,南半球的則相反。


[編輯] 海水的鹽分
海水所含的鹽分各處不同,平均約為3.5%。這些溶解在海水中的無機鹽,最常見的是氯化鈉,即日用的食鹽。

有些鹽來自海底的火山,但大部分來自地殼的岩石。岩石受風化而崩解,釋出鹽類,再由河水帶到海裡去。在海水氣化後再凝結成水的循環過程中,海水蒸發後,鹽留下來,逐漸積聚到現有的濃度。

海洋所含的鹽極多,可以在全球陸地上鋪成約厚500呎的鹽層。


[編輯] 波浪
主條目:海浪
波浪不斷在海上翻滾,有時波平如鏡,有時卻巨浪滔天。除了那些由地震或火山爆發造成的波浪外,波浪多半由吹過海面的風引起,遠處暴風雨所攪起的波浪,可能移動數百哩才抵達岸邊。

浪與浪之間由波峰至槽底的高度,多半不超過10呎。不過在暴風雨中,波浪可能高得驚人;1933年,在太平洋錄得的最大波浪高達112呎。


[編輯] 大陸棚
主條目:大陸棚
少數像火山島之類的陸塊,邊緣會陡峭地落入海中。但在大陸周圍,大多數是覆蓋著淺淺海水的架形陸塊,是大陸的延伸部分,稱為大陸棚。大陸棚通常徐徐向下斜伸至海面下約650呎,然後陡峭地落下到海底。大陸棚的陡邊稱為大陸斜坡。大多數大陸棚延伸至離岸約50哩處;有些狹窄得多;不過,西伯利亞北岸的大陸棚卻寬達800哩,遠伸入北極海內。世界大部分漁獲,都是來自大陸棚上豐饒的水域;各國更聲稱擁有其海岸以外大陸棚的主權,把其中的石油、礦藏和其他貨源據為己有。


[編輯] 對海洋的探索
研究海洋的科學是海洋學。

早在史前人類就已經在海洋上旅行,從海洋中捕魚,以海洋為生,對海洋進行探索。在航空發展之前,航海是人類跨大陸運輸和旅行的主要方式。

對深海海底的探索一直到20世紀中才真正開始。雖然今天人類對海洋用潛水球、潛水艇深海還所知甚少。


[編輯] 海洋與氣候的關係
海洋是地球上決定氣候發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海洋本身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儲熱體。海流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熱能傳送帶。海洋與空氣之間的氣體交換(其中最主要的有水氣、二氧化碳和甲烷)對氣候的變化和發展有極大的影響。 ???


[編輯] 海洋生態
海洋是許多動植物的生活環境。海洋中的綠藻是大氣層氧氣的主要生產者之一。熱帶珊瑚礁是地球上物種最豐富的生態系統(甚至比熱帶雨林還豐富)。人類對於深海生物的了解至今仍知之甚少。

海洋擁有許多陸地上沒有的動植物種類,且種類數量比陸地繁多,而且海洋內仍有相當多未被發現的生物品種。


[編輯] 地球外的海洋
古時人類曾認為月球表面上較暗的部分是海洋,故稱之為月海,事實上至目前為止未曾在月面上發現液態水。

火星上可能曾經有過大面積的海洋,但對此今天還沒有完全的定論。

木星的衛星木衛二(歐羅巴)很有可能完全被海洋覆蓋。其表面的冰層雖然有十多公里厚,但冰層下有流水幾乎已被證實。木衛四(卡利斯托)可能也完全被海洋覆蓋。

海王星的衛星海衛一(特里頓)的表面完全被一層冰覆蓋。其冰層下可能已經沒有流水了。

2008年11月20日 星期四

阿拉斯加

阿拉斯加州州徽

阿拉斯加州州旗

阿拉斯加阿拉斯加州(英語:Alaska),是一個位於美國西北太平洋沿岸的州,第49個加入美國合眾國的州,其也是美國最大的州、世界最大的飛地地區,該州的郵政縮寫是AK,「阿拉斯加」一名最可能源於阿留申語的「Alyeska」,意思是「很大的陸地」,阿拉斯加州東接加拿大的育空、英屬哥倫比亞,南鄰阿拉斯加灣、太平洋,西頻白令海、白令海峽、楚科奇海,北臨北冰洋。

風景

2008年11月19日 星期三

海岸山脈

海岸山脈

海岸山脈為台灣五大山脈之一,位於臺灣本島之東緣,北起花蓮,南迄臺東,其縱長凡150公里,東西之平均寬度為10公里,一般以秀姑巒溪切穿而分成南北兩段。北段北自花蓮溪口的花蓮山起(地質學家認為花蓮市的美崙山、花岡山亦係海岸山脈殘餘的山丘),經賀田山、月眉山、六階鼻山、八里灣山、大奇山而抵秀姑巒溪,八里灣山是北段最高峰,但高度未及900公尺。北段為臺十一甲線光豐公路切斷,另有米棧-水璉產業道路、奉公越嶺路等古道。 奇美以南是南段,自里牙津山起,經三間屋山、北花東山、成廣澳山、新港山、都蘭山而止於卑南溪,南段為東河到富里的東富公路切穿,新開通的臺三十線玉長公路,從卓溪鄉的南安瀑布起,經玉里、安通,鑿穿海岸山脈後,直抵臺十一線的石寧埔;還有水尾-大港口道路、安通越嶺路等古道。 山嶺高度多在1000公尺左右,北段較低,南段較高,最高峰為高1680公尺的新港山。

海岸山脈是菲律賓群島漂移而來的陸地,因此地質為安山岩的火山集塊岩,與綠島、蘭嶼相同,因為與花東縱谷的板塊不同,兩相撞擊下,使花東地區成為臺灣地震發生最頻繁的地區。

阿里山山脈


阿里山日出
阿里山日出阿里山山脈為台灣五大山脈之一,位於玉山山脈西方,兩座山脈隔著楠梓仙溪遙相呼應。阿里山山脈北起南投縣集集鎮的濁水溪南岸,南抵高雄縣燕巢鄉的雞冠山。稜脈大致呈現北北東──南南西的走向,長約二百五十公里,平均高度二千五百公尺。


[編輯] 形成
組成阿里山山脈的岩層大多是地質年代較年輕的砂岩、頁岩和砂頁岩互層;而隔鄰的玉山山脈,組成岩層的地質年代則較老。近年一些地質學家從地質年代上連續的特性,及兩條山脈間多條大斷層的地質證據,推論:阿里山山脈原本位於玉山山脈之上,後因東方板塊強烈擠壓而斷裂,上方較年輕的岩層往西滑動,形成了阿里山山脈,下方較老的岩層則形成玉山山脈。


[編輯] 百岳名峰
阿里山山脈雖無超過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亦在百岳榜上名落孫山,但東側由於有大斷層通過,造成了東坡陡、西坡緩的地勢。由東側的溪谷眺望,阿里山山脈仍顯雄偉高大、氣勢非凡,與隔鄰三千公尺以上高山林立的玉山山脈對峙,依舊有著相互呼應的磅礡氣勢。

據統計,阿里山山脈中共有十八座高度超出二千公尺的山峰,較著名的有:石水山、尖山、大塔山、小塔山、祝山、萬歲山、對高山等。其中,最高的是大塔山,海拔2663公尺。

玉山山脈


玉山山脈為台灣五大山脈之一。位於南台灣,北起玉山山塊,南抵高雄縣的六龜鄉十八羅漢山附近,長約180公里,是台灣五大山脈中最短者。玉山山脈的東側為中央山脈南端,兩者隔老濃溪為界;西側則隔著楠梓仙溪,與阿里山山脈為鄰。


[編輯] 特色
玉山山脈的走向先是東西向,再轉為北北東—南南西方向,最高峰玉山(又稱玉山主峰)海拔達3952公尺,不僅是台灣、大東亞第一高峰,也使臺灣島成為世界地勢高度第四高的島嶼。著名的台灣百岳高峰中,玉山山脈名列前十名的就有五座,如玉山主峰(3952公尺)為第一高峰、玉山東峰(3869公尺)為台灣百岳第三高峰、玉山北峰(3858公尺)為台灣百岳第四高峰、玉山南峰(3845公尺)為台灣百岳第五高峰、東小南山(3711公尺)為台灣百岳第九高峰。這些高山皆位於玉山主峰周邊,合稱玉山群峰,隸屬玉山國家公園管理局轄區。


[編輯] 形成
組條大斷層的地質證據,推論:阿里山山脈原本位於玉山山脈之上,後因東方板塊強烈擠壓而斷裂,上方較年輕的岩層往西滑動,形成了阿里山山脈,下方較老的岩層則形成玉山山脈。


[編輯] 百岳名峰
據統計,玉山山脈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總計有二十二座,屬於台灣百岳的名峰則有十二座,分別是:(標高資料來源:玉山國家公園)

玉山主峰(3952公尺)
玉山東峰(3869公尺)
玉山北峰(3858公尺)
玉山南峰(3844公尺)
東小南山(3744公尺)
玉山西峰(3467公尺)
南玉山(3383公尺)
八通關山(3245公尺)
郡大山(3265公尺)
玉山前峰(3239公尺)
西巒大山(3081公尺)
鹿山(2981公尺)

中央山脈



中央山脈為台灣五大山脈之一,北起宜蘭縣蘇澳附近的北方澳,南抵台灣本島最南端的鵝鑾鼻,呈北北東至南南西走向縱貫全島,為全島最長的山脈,它將台灣全島分成了西大、東小不對稱的兩半,東部地勢較險峻,而西部則較寬緩。同時中央山脈也成為全島各水系的分水嶺。[編輯] 範圍
中央山脈北起宜蘭縣蘇澳附近的北方澳,經七星嶺轉西南方,接上從東澳嶺(821公尺)而來的稜脈,南抵台灣本島最南端的鵝鑾鼻,位於台灣島中央偏東,全長約340公里,東西寬約80公里,縱貫全島有「台灣屋脊」之稱,所以又稱為「脊樑山脈」(註:「脊樑山脈」是狹義的中央山脈;另有廣義的中央山脈,是泛指「脊樑山脈」、「雪山山脈」和「玉山山脈」三條山脈的統稱)。


[
中央山脈自七星嶺後,大白山是第一座超過1000公尺的有名山峰(1369公尺),三星山則是第一座高度超過2000公尺的有名山峰(2352公尺),此後高度即均在2000公尺以上,南湖大山北緣的巴都諾服山首度超過3000公尺(3167公尺),此後進入高山地區,為健行方便,自南湖北山起至中央尖山這段,被稱為北一段,中央尖山迄甘著峰間之稜線,因地形破碎,更稱"死亡稜線"之稱呼。從甘薯峰迄中橫間,則被稱為北二段。

因為中橫宜蘭支線的開通,沿線的山峰易於攀登,因此合歡群峰(合歡山主峰、北合歡山、西合歡山、合歡山東峰、合歡尖山、石門山)並未列入"段"中。從奇萊連峰山的起登點松雪樓開始,經奇萊主山北峰、奇萊主山、奇萊南峰、南華山、能高山、能高山南峰、光頭山、白石山、安東軍山以迄低於3000公尺的摩即山、草山、卡社大山,被稱為北三段,但又因為此段太長,故岳界復將其細分為"奇萊連峰"、"能高安東軍"。


[編輯] 南段
中央山脈主脊在安東軍山以南陷落,一直到丹大山才又上升到3000公尺以上,並在秀姑巒山、馬博拉斯山區形成中央山脈最高峰彙集,與玉山山脈爭鋒的場面,從丹大林道以南,迄八通關越嶺道間,被稱為南三段,此段自"三"算起,是因為中華山協在辦大會師時,是以南北兩方向向位居中央的七彩湖會師之故。

八通關越嶺路在大水窟池以下,到南部橫貫公路之間,被稱為南二段,自南橫以南,迄卑南主山間,則為南一段。

卑南主山至北大武山間,高度低於3000公尺,稜線寬廣、低平,淤積成許多湖沼,如萬山神池、藍湖、大鬼湖、遙拜池、紅鬼湖與小鬼湖,這段又稱為南南段。


[編輯] 百岳名峰
中央山脈高峰連綿,台灣百岳有許多名峰位於中央山脈之中,。根據統計,中央山脈中的台灣百岳名峰總計有六十九座,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也達一百八十一座,總數是台灣五大山脈之冠。有:

秀姑巒山(3825公尺)
馬博拉斯山(3785公尺)
南湖大山(3742公尺)
中央尖山(3705公尺)
關山(3668公尺)
奇萊主山北峰(3607公尺)
向陽山(3602公尺)
奇萊主山(3560公尺)
三叉山(3496公尺)
合歡山(3416公尺)
丹大山(3325公尺)
能高山(3262公尺)

雪山山脈




雪山山脈為台灣五大山脈之一,位於中央山脈的西北方,東以蘭陽溪斷層谷與大甲溪上游縱谷(合稱皮亞南構造線)與中央山脈分界。雪山山脈為台灣最北方的山脈,呈現東北至西南走向,北起三貂角(或鼻頭角),南迄南投縣名間鄉濁水溪北岸的濁水山,若以此計算,整個山脈長約260公里,寬約28公里。範圍
雪山山脈的北端的首座山峰係荖蘭山,現因靈鷲山無生道場在山旁建寺而聞名,其後經福隆山、隆隆山、灣坑頭山、三方向山、鶯子嶺而抵北宜公路,北宜公路以南,以鴻子山、三角崙、烘爐地山、大礁溪山、阿玉山、紅柴山、中嶺山、拳頭母山、棲蘭山、巴博庫魯山而抵北部橫貫公路。其中鶯子嶺旁的鶯子頂山,是第一座超過1000公尺的山峰,而巴博庫魯山則是首座高於2000公尺的山峰。巴博庫魯山以南,經唐穗山、東保津寒山、眉有岩山、馬惱山、邊吉岩山而抵喀拉業山,而喀拉業山是第一座超過3000公尺的山峰。 喀拉業山以南,進入雪霸國家公園的範圍,高山連綿,依次為桃山、池有山、品田山、布秀蘭山、素密達山、雪山北峰、雪山、大劍山、佳陽山。 雪山山脈至此為大甲溪截斷,一般認為與劍山對望之白姑大山,實係雪山山脈之主脊,(另一說認為雪山西稜─博可爾山、火石山、頭鷹山、大雪山、中雪山、小雪山諸峰,才是主脊),白姑大山以南,守城大山俯瞰埔里盆地,而終於此。

經過鄉鎮市為台北縣貢寮鄉、平溪鄉、雙溪鄉、坪林鄉、石碇鄉、烏來鄉、新店市、三峽鎮,桃園縣復興鄉,新竹縣尖石鄉、五峰鄉,苗栗縣泰安鄉、南庄鄉,台中縣和平鄉、新社鄉、太平市、東勢鎮,南投縣仁愛鄉、信義鄉、魚池鄉、國姓鄉、中寮鄉、水里鄉、埔里鎮,宜蘭縣礁溪鄉、員山鄉、大同鄉、南澳鄉、頭城鎮,花蓮縣秀林鄉。


[編輯] 地質
由於受到大漢溪,大安溪及大甲溪的侵蝕,整個山脈被分割成北部的阿玉山階段山地、中部的雪山地壘以及南部的埔里陷落區三個地理區。雪山則恰位於雪山地壘的中心點,由此向外呈放射狀延伸,支脈綿亙北台灣。雪山山脈的地質由始新世至中新世之板岩及變質砂岩為主之岩系構成,在年代上屬於比較古老的岩層,全山是由赤褐色頁岩、砂岩及板岩所構成。


[編輯] 古道
雪山山脈也有許多古道,最北邊的隆嶺古道、龜媽坑古道、草嶺古道、石坑古道、北宜古道、跑馬古道、桶後越嶺道、哈盆越嶺道、中嶺古道、司馬庫斯古道等,有許多是泰雅族原住民部落聯絡之用,如哈盆古道、中嶺古道等,其他位於雪山山脈的古道,尚有福巴越嶺道、角板山古道、鹿場連越嶺道、薩克亞金古道、北坑溪古道等。


[編輯] 百岳名峰
在台灣百岳名峰中,雪山山脈中屬於台灣百岳名峰的總計有19座,3000公尺以上的高峰則有54座。


[編輯] 雪山群峰
雪山(3886公尺)(雪山山脈第一高峰,全台第二高峰,僅次玉山(3952公尺)。)
雪山東峰(3201公尺)
雪山北峰(3703公尺)
大雪山(3530公尺)
中雪山(3173公尺)
火石山(3310公尺)
頭鷹山(3510公尺)
志佳陽大山(3289公尺)

[編輯] 大霸群峰
大霸尖山(3490公尺)
小霸尖山(3445公尺)
加利山(3112公尺)
伊澤山(3497公尺)

[編輯] 大小劍山
大劍山(3594公尺)
劍山(3253公尺)
佳陽山(3314公尺)

[編輯] 武陵四秀
品田山(3524公尺)
池有山(3303公尺)
桃山
喀拉業山(3133公尺)

台灣雲豹

雲豹

雲豹


保護現狀

易危 (IUCN)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亞科: 豹亞科 Pantherinae

屬: 雲豹屬 Neofelis
Gray, 1867
種: 雲豹 N. nebulosa


二名法
Neofelis nebulosa
(Griffith, 1821)


雲豹屬於哺乳類的貓科動物,只分佈於亞洲的東南部,從最西部的尼泊爾開始,一直向東到台灣,包括緬甸和中國秦嶺以南;往南則從印度東部、中南半島開始,一直向南到馬來西亞、婆羅洲、蘇門答臘、爪哇等地為止。

雲豹可以再分為4個亞種:

N. nebulosa brachyurus(台灣雲豹):只分佈在台灣;
N. nebulosa diardi:分佈在馬來半島、蘇門達臘、和婆羅州;(毛色稍暗,雲狀斑更小)
N. nebulosa macrosceloides:分佈在尼泊爾;
N. nebulosa nebulosa:分佈在中國和中南半島。

雲豹是現存貓科動物中比較原始的類型。按頭顱比例來算,雲豹的犬齒是現存貓科動物中最長的。 雲豹主要以樹棲動物為食。

台灣動物特有種貓科

老虎-自然界中最大的貓科動物
貓科

化石時期: 始新世 - 現今


老虎-自然界中最大的貓科動物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G. Fischer de Waldheim, 1817

亞科
貓亞科 Felinae
豹亞科 Pantherinae
†劍齒虎亞科 Machairodontinae

貓科包括獅子、老虎和貓等動物,是食肉目的九個科中最為肉食性的哺乳動物。第一種的貓科動物出現在大約三千萬年前的漸新世,人們更熟悉的家貓和人類開始有關連則是在千年之前。家貓的野生種親戚野貓(又稱斑貓),仍然生存在歐洲、非洲和亞洲東部等地,雖然棲地破壞限制了其居住範圍。家貓和野貓是否屬於分別的物種仍然有著許多的爭議,但現今大部份的分類都會將其視為不同的物種。

其他貓科動物中知名的成員有包括如獅子、老虎、豹、美洲豹、美洲獅和獵豹等大貓,以及其他如猞猁、獰貓和短尾貓等野生貓。已滅絕的劍齒虎亞科-包含如著名的劍齒虎等馬刀齒貓,也是真的貓科動物,而其他如袋劍齒虎和獵貓等相似的動物則不是。



[編輯] 演化
已知現今世上有41種貓科動物,牠們都源自一千八百萬年前的一個共同的祖先。這些物種源自於亞洲,且經由陸橋散布至各洲去。根據發表在《科學》上,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Warren Johnson和Stephen O'Brien對粒線體基因和細胞核基因所做的研究,確定了貓的祖先在利用白令陸橋和巴拿馬地峽做了至少10次洲至洲的遷徙(雙向)之間,演化出了八個主要的世系。其中,豹屬是最古老的,而貓屬則是最年輕的。他們估計大約百分之六十的現存物種是在最近的一百萬年內演化出來的[2]。大多數的貓科動物有18或19個染色體倍性。新世界(中南美)中的貓有18個染色體倍性,這可能是導因於兩個較小的染色體結合成了一個較大的染色體之故[3]。

在此發現之前,生物學家大多不能由化石的記錄中建立出貓的分類樹,因為不同物種的化石看起來都很相似,主要是尺度上的不同。

貓科動物最親近的親戚被認為是麝貓、鬣狗和獴。所有的貓科動物都有一種基因異常,使得牠們嘗不到甜味。[4]


[編輯] 分類
貓亞科 Felinae
獵豹屬 Acinonyx
獵豹 Acinonyx jubatus
獰貓屬 Caracal
獰貓 Caracal caracal
金貓屬 Catopuma
婆羅洲金貓 Catopuma badia
金貓 Catopuma temminckii
貓屬 Felis
荒漠貓 Felis bieti
貓 Felis catus
叢林貓 Felis chaus
兔猻 Felis manul
沙漠貓 Felis margarita
黑足貓 Felis nigripes
野貓 Felis sylvestris
虎貓屬 Leopardus
沼澤貓 Leopardus braccatus
南美草原貓 Leopardus colocolo
喬氏貓 Leopardus geoffroyi
南美林貓 Leopardus guigna
山原貓 Leopardus jacobitus
彭巴斯草原貓 Leopardus pajeros
虎貓 Leopardus pardalis
小斑虎貓 Leopardus tigrinus
長尾虎貓 Leopardus wiedii
藪貓屬 Leptailurus
藪貓 Leptailurus serval
猞猁屬 Lynx
加拿大猞猁 Lynx canadensis
猞猁 Lynx lynx
西班牙猞猁 Lynx pardinus
短尾貓 Lynx rufus
紋貓屬 Pardofelis
紋貓 Pardofelis marmorata
豹貓屬 Prionailurus
豹貓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西表山貓 Prionailurus iriomotensis
扁頭貓 Prionailurus planiceps
繡斑貓 Prionailurus rubiginosus
漁貓 Prionailurus viverrinus
非洲金貓屬 Profelis
非洲金貓 Profelis aurata
美洲金貓屬 Puma
美洲獅 Puma concolor
細腰貓 Puma yagouaroundi
豹亞科 Pantherinae
雲豹屬 Neofelis
雲豹 Neofelis nebulosa
婆羅洲雲豹 Neofelis diardi
豹屬 Panthera
獅 Panthera leo
美洲豹 Panthera onca
豹 Panthera pardus
虎 Panthera tigris
雪豹屬 Uncia
雪豹 Uncia uncia

[編輯] 另一種分類
基因研究對貓科的分類提出了一個更精確的分類法[5][1]:

世系1: 豹屬、雪豹屬、雲豹屬
世系2: 紋貓屬、金貓屬
世系3: 藪貓屬、獰貓屬、非洲金貓屬
世系4: 虎貓屬
世系5: 猞猁屬
世系6: 美洲金貓屬、細腰貓屬、獵豹屬
世系7: 豹貓屬
世系8: 貓屬

[編輯] 貓科動物的化石
已知最古老的真正貓科動物(始貓)生存在漸新世和始新世的時期。在始新世時,牠演化出了假貓。假貓被認為是現存的兩個亞科和已滅絕的劍齒虎亞科等的最古老共同祖先。較以馬刀齒貓為知的這一群動物於更新世後期開始滅絕,其包括了劍齒虎、短劍劍齒虎、恐貓和似劍齒虎

藍孔雀




藍孔雀藍孔雀

藍孔雀
保護現狀

無危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雞形目 Galliformes

科: 雉科 Phasianidae

屬: 孔雀屬 Pavo

種: 藍孔雀 P. cristatus


二名法
Pavo cristatus
Linnaeus, 1758
藍孔雀(學名:Pavo cristatus),也叫印度孔雀,是雉科孔雀屬兩種孔雀之一,另一種是綠孔雀。藍孔雀主要產于巴基斯坦、印度和斯里蘭卡,雄性是印度的國鳥。孔雀可能是人類飼養的最早的觀賞鳥類,它們是留鳥。今天世界各地均有孔雀被飼養。




[編輯] 特徵

雄性藍孔雀尾羽的近照雄性藍孔雀上部的尾羽約152厘米長,可以豎起來像一把扇子一樣「開屏」。尾羽上反光的藍色的「眼睛」可以用來嚇天敵。天敵可能會將這些眼睛當作大的哺乳動物的眼睛。假如天敵不被嚇走的話藍孔雀還會抖動其尾羽,發出「沙沙」聲。雄性藍孔雀的總長度可達約兩米,重四至六千克。行為生物學認為雄性藍孔雀的長的尾羽可以用來標誌一頭動物的健康狀況。雌性藍孔雀比較容易受「眼睛」多的雄鳥的吸引。相對於雄鳥雌鳥比較小,很不顯眼,其身長僅約一米,重2.7至4千克。

雄鳥的頸部、胸部和腹部呈燦爛的藍色,雌鳥的羽毛主要為灰綠色。


[編輯] 分佈和生活環境
藍孔雀原來產于印度和斯里蘭卡。它主要生活在丘陵的森林中,尤其在水域附近。清晨和傍晚它們隨其群到田地里覓食。由於孔雀吃年幼的眼鏡蛇,因此在印度它們非常受歡迎,在許多地方它們不會遭到捕獵,它們可以非常親人。

藍孔雀生活在乾燥的半沙漠化草地、灌木和落葉林地區,在地面上覓食和築巢,但在樹上棲息,主要以種子、昆蟲、水果和爬行類為食。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數據藍孔雀的數量在近年來不斷減少,但是總的來說藍孔雀的數量還是相當高的,因此它屬於不受威脅的動物。

早在4000年前孔雀就已經被人類帶到了地中海地區,因此孔雀是人類飼養最早的觀賞鳥類。在埃及、古羅馬以及在歐洲中世紀時期人也吃其肉。由於孔雀是留鳥,因此在許多公園中它們可以自由活動。

在飼養過程中產生了黑翅膀的孔雀和白孔雀。


] 繁殖
孔雀是多配偶的鳥,每隻雄鳥約與五隻雌鳥生活在一起。

藍孔雀的繁殖期從四月至八月。在繁殖期里雄鳥非常凶,甚至會攻擊自己鏡子里的形象。每次產4-8枚蛋,蛋白色至乳黃色,孵卵期為28天。只有雌鳥參與孵化。雛鳥的羽毛是淡棕色的,背部的顏色稍微深一些。

未成年的幼年的羽毛顏色類似雌鳥。性成熟在兩至三年後。


[編輯] 鄰近的種
藍孔雀與同時在東南亞生活的綠孔雀是孔雀屬中唯一的兩個種。他們之間可以雜交。與生活在中非的剛果孔雀(Afropavo congensis)的親緣關係遠一些

台灣動物特有種-雉科

藍孔雀
雉科


藍孔雀 Pavo cristatus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雞形目 Galliformes

科: 雉科 Phasianidae
Horsfield, 1821

模式屬
雉屬 Phasianus
Linnaeus, 1758
雉科在生物分類學上是鳥綱中的雞形目中的一個科。


[編輯] 分類
吐綬雞亞科 Meleagridinae
火雞屬 Meleagris
Perdicinae
石雞屬 Alectoris
沙鶉屬 Ammoperdix
雪山鶉屬 Anurophasis
山鷓鴣屬 Arborophila
竹雞屬 Bambusicola
紅林鷓鴣屬 Caloperdix
鶉屬 Coturnix
鷓鴣屬 Francolinus
彩鷓鴣屬 Galloperdix
紅頭山鶉屬 Haematortyx
雪鶉屬 Lerwa
馬島鶉屬 Margaroperdix
黑鶉屬 Melanoperdix
高山鶉屬 Ophrysia
叢林鶉屬 Perdicula
山鶉屬 Perdix
石鶉屬 Ptilopachus
長嘴山鶉屬 Rhizothera
冕鷓鴣屬 Rollulus
雪雞屬 Tetraogallus
雉鶉屬 Tetraophasis
林鷓鴣屬 Xenoperdix
雉亞科 Phasianinae
非洲孔雀屬 Afropavo
大眼斑雉屬 Argusianus
彩雉屬 Catreus
錦雞屬 Chrysolophus
馬雞屬 Crossoptilon
原雞屬 Gallus
血雉屬 Ithaginis
虹雉屬 Lophophorus
鷳屬 Lophura
孔雀屬 Pavo
雉屬 Phasianus
灰孔雀雉屬 Polyplectron
勺雞屬 Pucrasia
鳳頭眼斑雉屬 Rheinardia
長尾雉屬 Syrmaticus
角雉屬Tragopan

台灣梅花鹿


台灣梅花鹿

綠島民眾馴養的梅花鹿
保護現狀

野外滅絕 (IUCN)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鹿科 Cervidae

屬: 鹿屬 Cervus

種: 梅花鹿 C. nippon

亞種: 台灣梅花鹿 C. n. taiouanus


二名法
Cervus nippon taiouanus
Blyth, 1860
台灣梅花鹿(學名:Cervus nippon taiouanus,英文名:Formosan sika deer),鹿科,草食性動物,為台灣特有亞種,體長約150公分,喜群居,其名來源自背上的白色的梅花斑,台灣梅花鹿在每年的10~12月進行交配,隔年的6~8月則為其生產期,產生出來的後代,雄性有角,雌性則無。
1969年後臺灣梅花鹿僅剩人工飼養,目前經過復育野放,可在墾丁國家公園以及綠島見到野生族群。

目錄 [隱藏]
1 歷史
2 現狀
3 參考資料
4 參見



[編輯] 歷史
在1603年(明萬曆31年)陳第的《東番記》中對於台灣梅花鹿多有記載,到了台灣荷西殖民時期時,因為鹿皮的需求很大,受到人類大量的濫捕,幾瀕臨絕種,到1969年之後,由於棲息地受到破壞與人類的大肆捕獵,已見不到野生的台灣梅花鹿了[1],目前所見者皆為在墾丁國家公園的復育計畫中由人工飼養的。


[編輯] 現狀
目前確認為純種族群的母群是來自於台北市立動物園,台北市立動物園曾贈送梅花鹿予金門農畜所,故全臺灣純種梅花鹿飼養的地方目前有台北市立動物園以及金門。
至於野生族群則是位於墾丁國家公園,母群也是來自於台北市立動物園,二十餘年前進行在墾丁社頂自然公園的復育野放計畫,結果尚稱成功,目前已經經過多次野放及定期調查,墾丁國家公園野生梅花鹿總數已經過兩百隻,且有持續上升之勢,也引起野放在其他原棲地的聲浪。另一野生族群則是位於綠島,則是由以前島民飼養後溢出的個體組成的野生族群,總數也已經超過兩百隻,但是梅花鹿對於綠島來說仍是外來種,也引起不同的意見。

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

台灣動物特有種-豬科

非洲野豬
豬科


非洲野豬 Potamochoerus porcus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豬科 Suidae
Gray, 1821

亞科
鹿豚亞科
疣豬亞科
豬亞科

豬科屬於哺乳綱偶蹄目,繁殖力強,神經質,為單胃動物,不反芻。目前共有16種,包括家豬。


[編輯] 分類
鹿豚屬 Babyrousa
鹿豚 Babyrousa babyrussa
林豬屬 Hylochoerus
巨林豬 Hylochoerus meinertzhageni
疣豬屬 Phacochoerus
沙漠疣豬 Phacochoerus aethiopicus
疣豬 Phacochoerus africanus
非洲野豬屬 Potamochoerus
假面野豬 Potamochoerus larvatus
非洲野豬 Potamochoerus porcus
豬屬 Sus
鬚豬(迷你豬) Sus barbatus
越南疣豬 Sus bucculentus
印度疣豬 Sus cebifrons
蘇拉威西島疣豬 Sus celebensis
Sus heureni
菲律賓疣豬 Sus philippensis
姬豬 Sus salvanius
野豬 Sus scrofa (家豬 S. domesticus)
帝汶疣豬 Sus timoriensis
爪哇疣豬 Sus verrucosus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C%AA%E7%A7%91&variant=zh-tw"

台灣長鬃山羊

台灣長鬃山羊(攝於台北市立動物園
台灣長鬃山羊




台灣長鬃山羊(攝於台北市立動物園)
保護現狀

易危 (IUCN)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亞科: 羊亞科 Caprinae

屬: 髭羚屬 Naemorhedus

種: 台灣山羊 N. swinhoei


二名法
Naemorhedus swinhoei
(Gray, 1862)
異名
Capricornis crispus swinhoei Gray, 1862

台灣長鬃山羊(英文名Formosan Serow),又稱台灣野山羊、台灣羚羊、台灣氈鹿,是台灣特有種的動物,也是台灣唯一的野生牛科動物。由低海拔200公尺的小山,一直到高海拔之玉山南峰、南湖圈谷和雪山圈谷等高山附近,都可以找到台灣長鬃山羊的足跡。目前在1000公尺以上的山區,牠們的出現機會比較高。



[編輯] 台灣長鬃山羊的分類
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牛科之羊亞科(Capainae)的動物,除了我們比較熟知的山羊和綿羊以外,還有髭羚屬(Naemorhedus)、臆羚屬(Rupicapra)、岩羊屬(Pseudois)、麝牛屬(Ovibo)和羚牛屬(Budorcas)等,牠們和山羊以及綿羊在外型上並不完全相似。

事實上,長鬃山羊在分類學上的位置,一直都有著極大的爭議。牠們原先被列於羚羊亞科(Antelopes),後來又改列於羊亞科,因為牠們可以說是介於羊於羚羊之間的動物。這也就是台灣長鬃山羊為什麼又被叫做「台灣羚羊」的緣故。

在被歸為羊亞科以後,一開始台灣長鬃山羊被歸類於該亞科中的長鬃山羊屬。世界上現存的長鬃山羊只有兩種,一種是馬來長鬃山羊(Carpricornis sumatraensis),另一種是日本長鬃山羊(C. crispus)。而日本長鬃山羊可以再分為日本長鬃山羊(C. crispus crispus)和台灣長鬃山羊(C. crispus swinhoei)兩個亞種。

但是,Wilson 和Reeder在1993年又發表了新的分類系統,將台灣長鬃山羊歸在髭羚屬,學名則變為Naemorhedus swinhoei。過去台灣長鬃山羊被認為是與日本長鬃山羊同種的亞種,但是,如果依照Wilson 和Reeder之新的分類法的話,台灣長鬃山羊就已經獨立為台灣的特有種了。


[編輯] 台灣長鬃山羊小檔案
型態特徵:頭及軀幹長80-114厘米,尾長約6.5厘米,體重25 -35公斤。全體為深褐色,背頸中央一帶為黑色。腮、喉部和上頸為淺黃褐色,雌雄皆有一對洞角,呈圓椎狀,頂端尖銳且略向後曲,終生不脫落。
分佈:由低海拔200公尺到高海拔之玉山南峰、南湖圈谷和雪山圈谷附近,都有台灣長鬃山羊的分佈。目前在1000公尺以上的山區,牠們的出現機會較高。
食物:喜食植物及草,如冷杉、鐵杉、圓柏的葉子,以及芒草、咬人貓等。
習性:為台灣產唯一牛科動物,清晨與黃昏是其活動高峰,有強烈的領域性,會將身上的分泌液塗在其經常出沒路線的樹上,表示此路是牠的。喜單獨活動,因其蹄有突出外側,可輕易絆住岩石表面而活動,常出現於裸露岩石崩塌處和險峻陡峭山區。

[編輯] 參考出處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光華新聞及文化中心,nd,台灣長鬃山羊 [online]。np:光華新聞及文化中心。[引用於2004年11月11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
Huffman, Brent. 2004. Nemorhaedus swinhoei [online]. np: www.ultimateungulate.com, 22 March [cited 12 November 2004]. Available from World Wide Web: [2].
國立台灣大學生態演化所空間生態研究室,2001a,台灣長鬃山羊:小檔案 [online]。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生態演化所空間生態研究室。[引用於2004年11月11日]。全球資訊網網址:[3]。
國立台灣大學生態演化所空間生態研究室,2001b,台灣長鬃山羊:簡介 [online]。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生態演化所空間生態研究室。[引用於2004年11月11日]。全球資訊網網址:[4]。
國立台灣大學生態演化所空間生態研究室,2001c,台灣長鬃山羊:長鬃山羊的分類 [online]。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生態演化所空間生態研究室。[引用於2004年11月11日]。全球資訊網網址:[5]。
王家祥、劉還月,nd,台灣十二生肖:長鬃山羊 [online]。台北:開拓基金會。[引用於2004年11月11日]。全球資訊網網址:[6]。
Wilson, Don E., and Deeann Reeder. 1993. 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 A Taxonomic and Geographic Reference.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英文) Caprinae Specialist Group (1996). Capricornis swinhoei,2006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IUCN 2006。擷取於2007年3月22日
(英文) Naemorhedus swinhoei (TSN 625152),ITIS 分類資訊。擷取於2007年3月22日。

台灣動物特有種-鹿科

白鹿
奔跑中的鹿
白尾鹿 Odocoileus virginianus
鹿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白尾鹿 Odocoileus virginianus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動物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亞目: 反芻亞目 Ruminantia

科: 鹿科 Cervidae
Goldfuss, 1820

亞科
麂亞科 Muntiacinae
真鹿亞科 Cervinae
空齒鹿亞科 Odocoileinae


奔跑中的鹿
Image:800px-Deer.jpg 鹿是中大型偶蹄目動物,目前全世界約有34種。

目錄 [隱藏]
1 分佈
2 鹿角
3 習性
3.1 雪災
3.2 地盤
3.3 天敵
3.4 自衛
3.5 食物
4 飼養
5 參見
6 外部連結



[編輯] 分佈
鹿廣泛分佈於每個大陸,除了大洋洲、南極洲和非洲之外。澳洲有6種在19世紀引進的鹿,它們是:黇鹿、馬鹿、水鹿、豚鹿、蒂汶黑鹿和花鹿。但由於環境的限制,只分佈在有限的範圍。


[編輯] 鹿角
通常只有公鹿長角,馴鹿是唯一一種公鹿和母鹿都長角的鹿,但母鹿的角要小得多。在每年冬天,公鹿的角都會脫落,到春天開始長出新的角,那時鹿角會覆蓋者一層皮,叫做鹿茸。當鹿角成型時,鹿茸就會脫落。

母馴鹿的角是在春天脫落的。另外,獐無論公的還是母的,都沒有角,它們用長長的獠牙去自衛。公麂既有獠牙也有角,而母麂既沒有獠牙也沒有角。


[編輯] 習性

[編輯] 雪災
雪是鹿最大的敵人之一。如果雪並不是很大,那倒沒什麼的。但當雪變得非常厚時,它們就很難找到食物,因為雪都把食物蓋住了。另外,雖然鹿跑得很快,但由於有些鹿的體重可達300公斤,當它們跑時,它們就會陷到雪中,減慢它們的速度。僅50公斤的狼便很容易地追上了它們。


[編輯] 地盤
不像大多數動物,鹿沒有固定的家。對鹿來說,所謂的家就是地盤。夜晚它們就睡在灌木叢中。在冬天時,當鹿的地盤覆蓋著厚雪時,它們就會再找一個雪相對較淺的地盤。當很多鹿都選這個地盤時,它們就會分地盤。


[編輯] 天敵
狼和美洲獅是鹿的主要天敵。


[編輯] 自衛
當鹿一旦發現危險時,第一件事情就是跑。如果跑解決不了問題了話,有些公鹿就會用它們的角去戰鬥。而母鹿的前蹄像刀一樣尖,當它們發怒時,它們就會往敵人身上踢。


[編輯] 食物
主要以樹葉為食。它們的胃較小,主要吸收各種植物性食物中的礦物質以在每年生成新的鹿角。與牛和羊不同,它們在食物方面很有選擇性,只挑選易於消化的食物,如嫩葉、嫩草、軟芽、水果、蘑菇等等。


[編輯] 飼養
鹿對人類長久以來就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但是鹿並不像綿羊、山羊、豬和牛等動物那麼容易馴養,因此鹿的來源主要是通過獵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