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5日 星期六

美國-冰川國家公園

雪羊是冰川國家公園的標誌
阿拉斯加-(冰河灣國家公園)阿拉斯加-冰河國家公園
冰川國家公園(Glacier National Park)建於1910年,位於美國 蒙大拿州北部,與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省和亞伯達省接壤。地理上它位於落磯山脈北部,著名的三分點也在公園內,就是各分水嶺的交會點:三分點以東的降雨最終會經墨西哥灣流入大西洋,以西的降雨最終會流入太平洋,以北的降雨最終會經Hudson Bay流入北冰洋。由於溫室效應的緣故,公園裏的冰川正大幅度縮小中,過去的大冰川變成今日的小冰川,過去的小冰川就乾脆消失掉了。冰川退縮後留下許許多多美麗的山川、湖泊、瀑布等,風景從大到小都變化萬千,非常精緻。(Glacier National Park)建於1910年,位於美國 蒙大拿州北部,與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省和亞伯達省接壤。地理上它位於落磯山脈北部,著名的三分點也在公園內,就是各分水嶺的交會點:三分點以東的降雨最終會經墨西哥灣流入大西洋,以西的降雨最終會流入太平洋,以北的降雨最終會經Hudson Bay流入北冰洋。由於溫室效應的緣故,公園裏的冰川正大幅度縮小中,過去的大冰川變成今日的小冰川,過去的小冰川就乾脆消失掉了。冰川退縮後留下許許多多美麗的山川、湖泊、瀑布等,風景從大到小都變化萬千,非常精緻。美國冰川國家公園 Glacier National Park
IUCN 分類二:國家公園

位於: 蒙大拿州, 美國
最近的城市: 卡利斯佩爾
經緯度: 北緯48度48分0秒,西經114度00分0秒48.8;-114
佔地: 1,013,572 畝(4,102 平方公里)
創建於: 1910年5月10日
訪客數: 1,864,822人 (2003年)
所屬轄區: 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
景點
冰川國家公園的景點最為人熟悉的是奔向太陽之路(Going-to-the-Sun Road)沿線,它包括了麥當勞湖(McDonald Lake)地區、羅根山隘地區以及聖瑪莉湖(St. Mary Lake)地區;其次是眾冰川地區(Many Glaciers),遊客被眾多冰川環繞;還有較少人去其他地方如Two Medicine地區等。

紐西蘭的國家公園


紐西蘭.峽灣國家公園.艾格林頓山谷(Eglinton Valley, Fiord Land National Park)
紐西蘭「東加里諾國家公園」紐西蘭國家公園 National Park
在紐西蘭的土地上,分佈著14個各具特色的國家公園。紐西蘭自然景色的秀美和綠色生態環境的優化聞名世界,在這些具有自然風情的國家公園裏,可以更好看出紐西蘭自然生態的迷人之處。令人不得不佩服紐西蘭常年致力於環境綠化的努力。



紐西蘭阿貝爾塔斯曼國家公園
阿貝爾塔斯曼國家公園,以它美麗的金沙灘,帶有歷史痕跡的花崗岩峭壁,還有世界著名的海岸景色而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觀賞。這裏終年氣候溫和,是人們渡假休閒的絕好去處。

紐西蘭庫克山國家公園
紐西蘭庫克山國家公園占地70,696公頃,坐落於紐西蘭南島的中心地帶,深入南阿爾卑斯山的心臟,壯觀的自然景色,大氣凜然又不失秀麗,來到庫克山國家公園,仿佛零距離接觸到大自然的心跳,是非常難得的旅行經驗。

紐西蘭亞瑟山口國家公園
亞瑟山口國家公園,是紐西藍最有名氣的國家公園之一。它坐落于坎特伯雷的東西海岸, 高聳的山脈和巨大的碎石峭壁,顯示出王者般的高貴氣焰。是旅遊者不可忽略的最佳景點之一。最具有紐西蘭當地特色的高山火車,更是遊客來到亞瑟山口國家公園的特色交通工具。體驗獨特的交通方式和難得一見的自然風光,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紐西蘭伊格蒙國家公園
伊格蒙國家公園位於紐西蘭北島的西海岸,以野生動物的繁榮而聞名。從新普利茅斯即可前往伊格蒙國家公園,是紐西蘭國家公園中位置比較便利的一家國家公園。

紐西蘭菲歐蘭國家公園
菲歐蘭國家公園,地域遼闊,壯觀的原野風光引人入勝。菲歐蘭國家公園更是世界遺址之一,聞名世界,來到紐西蘭旅遊,此站不容錯過。

紐西蘭東加雷歐國家公園
東加雷歐國家公園是紐西蘭最古老的國家公園,同樣也是世界遺址之一。在這所國家公園裏,有濃厚的毛利文化和歷史的展現,更是壯觀景色和天然風貌的體現。讓人觀賞過後永生難忘。在東加雷歐國家公園裏,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湖泊,險峻高聳的山脈都為它古老的傳說和內涵錦上添花。

紐西蘭凱庫朗吉國家公園
凱庫朗吉國家公園體現著百分百的原野氣息,在這裏,凡是河流,森林,山脈,無不充斥著一股自然原始的風貌,更接近大自然,更貼近原始,就在凱庫朗吉國家公園。

紐西蘭艾斯拜倫山國家公園
艾斯拜倫山國家公園橫跨南阿爾備斯山脈,是紐西蘭最大的國家公園之一。占地355,543公頃。艾斯拜倫國家公園緊挨菲歐蘭國家公園,更為精彩一景。

紐西蘭尼爾森湖國家公園
尼爾森湖國家公園占地102,000公頃,在尼爾森國家公園裏,感受到的是一片安靜幽雅的感官和視覺,在尼爾森國家公園裏,遍步著大大小的湖泊,河流,海灘,山脈,都是遊客漫步欣賞的絕好勝地。

紐西蘭帕帕魯亞國家公園
帕帕魯亞國家公園邊緣是重要的礦石開採保護區,在這裏野生動植物繁多,擁有壯觀自然的山脈和海灘供遊客前來觀賞。

紐西蘭朗凱魯亞國家公園
朗凱魯亞國家公園是紐西蘭所有國家公園中最年輕的一位紳士,位於斯圖爾特島,差不多占了島嶼的百分之八十五的面積。

紐西蘭蒂.烏瑞瓦國家公園
蒂.烏瑞瓦國家公園地址偏僻,遙遠,但是保有北島最大的野生森林區,美麗茂密的森林和湖泊更成為蒂.烏瑞瓦國家公園的著名景點。同樣,歷史的豐富也為蒂.烏瑞瓦國家公園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紐西蘭普提尼國家公園
普提尼國家公園伸展到南阿爾卑斯山脈的最高峰到西海岸的自然海灘區,景色壯觀綺麗,值得一觀。

紐西蘭旺格雷國家公園
旺格雷國家公園最有名的非旺格雷湖莫屬了。威風從塔斯曼海面徐徐吹來,四周被茂盛繁榮的森林包圍,充分展現紐西蘭原野生態的迷人。
來到紐西蘭觀光旅遊,最精彩的莫過於紐西蘭未曾遭破壞的原野生態風貌了,在這14所國家公園裏,將這一切展露無疑,表現得淋漓盡致。

台灣的國家公園-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東沙環礁位在南海北方,環礁外形有如滿月,由造礁珊瑚歷經千萬年建造形成,由於地理、生態特殊,擁有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物,特別規劃為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範圍是以環礁為中心,加上環礁外圍12浬海域為界,海陸域總面積約為353,668多公頃。比現有6座國家公園總面積還大,相當台灣島的十分之一,範圍涵蓋了島嶼、海岸林、潟湖、潮間帶、珊瑚礁、海藻床及大洋等不同但相互依存的生態系統,資源特性有別於台灣沿岸珊瑚礁生態系,複雜性遠高於陸域生態。
東沙國家公園成立於2007年1月,這個名聲響亮但少人能親臨的小島與環礁,位於南海北端,介於香港、台灣與呂宋島間,為台灣海峽的南方大門。環礁距離東北方的高雄有240浬(444公里),南距南沙太平島640浬(1185公里),面積廣達8萬多公頃,主要由造礁珊瑚建造而成,東沙島是環礁裡唯一出露海面的陸域,行政區域劃分由高雄市政府代管。

環礁直徑約25公里

環礁國家公園擁有豐富的生態環境,境內包括東沙島和環礁。其中的東沙島呈現馬蹄形,常年露出水面,整座島地勢低平,最高處海拔只有7.8公尺,東西長約2,800公尺,寬約865公尺,陸域總面積174公頃,島上覆有貝殼砂,無明顯地形上的遮蔽,有低矮熱帶灌木遍布,島的西側則有兩條沙脊延伸,環抱一個小潟湖,外形很像招潮蟹的大螯,潟湖在退潮時水深不及1公尺。
東沙環礁為一直徑約25公里的圓形環礁,礁台長約46公里,寬約2公里,海水落潮時,周圍礁台可浮現水面。環礁底部坐落在大陸斜坡水深約300~400公尺的東沙台階上,包含有礁台、潟湖、沙洲、淺灘、水道及島嶼等特殊地形。據推測,東沙環礁的形成需要千萬年的時間,屬世界級的地景景觀。

桌形、分枝形的軸孔珊瑚是主要造礁物

東沙的氣候屬於標準亞熱帶海島型氣候,年平均溫度為26℃,各月雨量不均,降雨集中於4至9月間。環礁的珊瑚群聚屬於典型的熱帶海域珊瑚,以桌形和分枝形的軸孔珊瑚為主要造礁生物,主要分布在礁脊表面及溝槽兩側,目前紀錄的珊瑚種類有250種,其中14種為新紀錄種,包括藍珊瑚及數種八放珊瑚。
這廣大的珊瑚礁海域,有著複雜的空間結構,提供海洋生物繁衍棲所,魚種計有556種,其中有許多在台灣海域未曾紀錄過的魚種,如黃棕美蝦虎魚、鸚哥鯊、史式海龍、稀棘魚尉等。除了豐富多樣的魚群及珊瑚類外,東沙環礁海域內孕育無數五顏六色的無脊椎動物,目前紀錄到軟體動物175種, 棘皮動物28種,甲殼動物33種。
東沙島孤懸外海,擁有潟湖、海域、和潮間帶等棲息環境,因此成為遷徙性鳥類過境的落腳處,島上也有少數留鳥及冬候鳥,鳥類記錄有130種,主要以鷸科、鷺科及鷗科為主。由於面積狹小、地形單調,植物、昆蟲及脊椎動物相對較為貧乏,原生植物有72種,昆蟲有125種。

海底沉船約29艘可供考古

天然資源豐富又位於南海航道上的東沙環礁,自古以來不只漁船絡繹不絕,商船亙是往來頻繁,但此海域附近多灘洲暗礁,且夏季多有颱風侵襲,航海事故迭有傳聞,因此南海也就成為了世界上沉船最為集中的海域之一。據統計,從古至今交錯於東沙環礁附近海域的船舶擱淺或沉沒數計約28艘,因此可以合理地推測東沙環礁海域水下文化資產應該十分豐富,國際上許多海洋考古研究者對之具有高度研究興趣,未來極具國際海洋考古合作研究之潛力。
東沙環礁這個熟悉的名字、陌生的地方,像掉在湛藍海裡的鑲鑽戒指,總是千年來漁人垂涎的寶物。東沙島為南海諸島開發較早的島嶼之一,漁民前往東沙海域進行漁撈,最早可推到1000餘年前,晉代《廣州記》提到「珊瑚洲在(廣東東莞)縣南五百里。昔人於海中捕魚,得珊瑚」,文中「珊瑚洲」即指東沙島及其環礁,雖然千年來常有漁民往來,但因東沙島幅稍小且地處偏偶,始終是無人長期居住的島嶼。
海洋千萬年的苦心營塑,成就西太平洋最大且完整的東沙環礁,雖經不當漁獵而導致令人心碎的生態浩劫,但在臺灣2007年成立海洋國家公園的積極復育之後,相信海底繽紛充滿生命力的世界將會重現,讓這只最美麗的海中鑽戒重新璀璨奪目。

台灣的國家公園-金門國家公園

金門國家公園
金門國家公園

金門國家公園金門國家公園位在閩南沿海邊緣,面積3720公頃,是一座以文化、戰役、史蹟保護為主的國家公園。隨著兩岸情勢改變,金門前線戰地的角色也跟著轉換,在1992年解除戰地政務。
金門地區由於歷經古寧頭戰役及八二三戰役,捍衛了台海的穩定,在近代史有它獨特的角色扮演及歷史意義,為妥善保護此地的戰役史蹟、人文資產以及自然資源,特別在1995年成立國家公園。金門國家公園是台灣第6個成立的國家公園,範圍涵蓋金門本島中央及其西北、西南與東北角局部區域,分別劃分為太武山區、古寧頭區、古崗區、馬山區和烈嶼島區等5個區域,約占大小金門總面積之四分之一。
區內的地質以花崗片麻岩為主,特殊的植物生態、豐富的野生動物、保存完整的傳統聚落及戰地遺跡為主要公園特色,也是國內第一座以維護歷史文化遺產、戰役紀念為主,兼具自然資源保育的國家公園。

閩南古風的建築之美

金門是一個海隅小島,過去承襲了攸遠的閩南文化,近代則有僑鄉文化的注入,人文方面保存了許多寶貴而且耐人尋味的資產。這裡的聚落呈現的是小而樸實,又富涵典雅精緻的布局,馬背、山牆、燕尾脊、中西合璧的洋樓,以及各式各樣的雕鑿裝飾,都饒富趣味典故。
除了聚落、建築之美,金門地區也保留了許多引人入勝的歷史古蹟,園內共有11處,例如文台寶塔、黃氏酉堂別業、邱良功母節孝坊等等,地方信仰特色的風獅爺也相當有特色。這些明清以來的古蹟文物,不只見證了歷史的興衰轉替,也留存一份人和后土的思古幽情,標記屬於金門的光榮與驕傲。

戰地史蹟最是特別

1949年國民黨政府遷台後,同年10月25日,共軍集結登陸古寧頭一帶,與國軍正面交鋒,在歷時56小時的驍戰後力克敵犯,史稱「古寧頭大捷」。1958年8月23日,共軍再度對金門發動大規模猛烈砲擊,戰火延續了44天,這就是著名的「823砲戰」,之後的單打雙不打砲擊,又持續了20年之久,砲戰的落彈量將近百萬發。
長期戰備整備的需要,使得島上的防禦工事齊備,烽火的洗禮,則留下了不可抹滅的痕跡,例如瓊林聚落的地下戰鬥坑道、為了運補開鑿的翟山小艇坑道、大量的反登陸樁及反空降樁、彈痕累累的北山洋樓等等。隨著時局改變,戰役相關的史蹟以及戰備的各項軍事設施,都一一劃入了國家公園的保護區域,遊客可以循著這些遺跡,從中領受戰火煙硝下所呈現的歷史面貌。

地質多是花崗岩或紅土層

金門地區地質屬於閩東變質岩帶中段,與鄰近的福建沿海區有相近的岩性特徵,其基底岩層以花崗片麻岩的分布最為廣泛,局部地區則有混合岩及花崗岩之出露,整體而言,金門本島的地質單純,以瓊林尚義一帶將金門本島分成東西兩半部,東半部明顯地大量出露花崗片麻岩,西半部則是以紅土層為主體。
園區所在之金門和烈嶼係屬副熱帶小型島嶼,地形由老年期波狀丘陵、紅土台地、海岸低地所組成;整體外觀為低矮的台地包圍略為突出於台地之上的花崗岩丘陵,最高點太武山高度僅為253公尺。西半部紅土台地,地面大多保存完整,但是局部因切割而成為惡地形。由於降水型態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加上島上溪流缺乏基流量,使得台地面上分布著乾涸的溪溝,其中部分溝渠是歷史上人類活動之產物。

鳥類密度是全台之冠

受到過去戒嚴以及戰地政務的管理保護,金門地區仍保以許多原始的自然景觀。軍管時期為了偽裝及阻絕的需要,在計畫性造林復舊之下,慢慢成就了全島蓊鬱翠綠的風貌,也因此博得了「海上綠色公園」的美譽。
金門的原生植物大約有400多種,少有人為干擾的海岸、濕地,則發展出豐富多樣潮間帶生態,其中以活化石「鱟」最為著名,牠存活在地球上已有3億年了,近年數量大減,是亟需重視的保育動物。
金門更引人注目的是飛翔在天空的嬌客,園內鳥類高達280餘種,密度為全台之冠,其中鵲鴝、班翡翠等鳥種台灣並無發現,戴勝、玉頸鴉、蒼翡翠台灣也很少見,此外,本區亦是遷徙型鳥類過境、度冬的樂園,成群結隊的鸕鷀等候鳥,是金門國家公園冬日的一大特色。
戰火停息之後,彈孔的凹孔是不是還留著煙硝的況味?金門獨有的戰地史蹟,深植在花崗岩的土壤裡,穿透在閔夏古風的建築裡。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金門成為保障臺澎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多次的慘烈戰役留下不可磨滅的歷史遺跡,如古寧頭戰場、北山古洋樓、地下坑道、反空降樁、反登陸樁、馬山觀測站及播音站等,戰地風情,讓金門國家公園即使規模小巧,仍特異於其他國家公園。
自然資源方面,鳥類資源豐富,是金門國家公園的另一個寶藏,許多台灣未見的鳥類,藏身在木麻黃林裡,每年秋季至翌年春末,可見大批候鳥聚集在湖邊棲息覓食,構成一幅愜意的自然圖畫。雖然砲台鐵刺還在,但金門在卸下武甲盾牌之後,在祥和的海風中清理著一彈一孔,煙硝味已慢慢散去,彈如雨下的激烈時代,現已由謐靜的國家公園取代。

台灣的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

雪霸國家公園
雪霸國家公園

雪霸國家公園—觀霧之行 (霧中觀霧)台灣國內休閒旅遊介紹:雪霸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面積76850公頃,成立於1992年,是一處山高谷深、地勢崎嶇的秀美靈地,也是台灣第三座山岳型國家公園。區內超過3000公尺的高山有51座,其中名列台灣百岳有19座,涵蓋雪山山脈最精華的部分,以及大甲溪和大安溪的流域,肩負著保護特殊物種、集水區、森林生態及生物多樣性的責任。


園內地形富於變化,如雪山圈谷、東霸連峰、布秀蘭斷崖、品田山摺皺及鐘乳石等,鬼斧神工的景致,令人讚嘆,加上台灣山薺等地質年代以來的稀有植物,及台灣櫻花鉤吻鮭、寬尾鳳蝶等珍稀保育類動物,此區更因以上種種大自然的奧妙而增添精采魅力。



山脈橫亙,可及性低,是雪霸國家公園的遊憩特性,也因此得以保留自然原始的風貌,少有人為干擾。區內以武陵、觀霧及雪見三個遊客中心為門戶,提供各項遊憩資訊及解說服務,是遊客探訪園區最佳的起點。

雪山高峰領10餘公里聖稜線

雪山山脈是台灣的第二大山脈,它和中央山脈都是在500萬年前的造山運動中推擠形成,由歐亞大陸板塊堆積的沉積岩構成。雪霸國家公園即以雪山山脈的生態景觀為主軸,區內最高峰雪山及大霸尖山為為著名。


雪山是台灣的第二高峰,標高3886公尺,而標高3492公尺的大霸尖山由於山形特殊,有著世紀奇峰之稱。雪山到大霸尖山的稜脊綿延十餘公里,山峰起伏,驚險壯麗,具有豐富的地質、地形景觀,山岳界稱為「聖稜線」。聖稜線和鄰近的武陵四秀在氣象和地景上變化多樣,動植物生息繁榮,有規劃完善的步道系統,成為自然體驗、環境教育最佳的登山遊憩路線。特殊地形景觀有雪山圈谷、翠池、品田山褶皺、素密達斷崖、武陵河階、環山環流丘、曲流等等。

大霸尖山分流4河

大霸尖山向南延伸的人字狀稜線,是雪霸國家公園內河流的主要的分水嶺,將本區分成4個流域;東北方為淡水河源頭集水區,呈現標準上游型河谷地形;東南側是大甲溪流域,支流眾多,有七家灣溪、司界蘭溪、志樂溪以及匹亞桑溪等,為台灣最具規模的溪谷之一。而西部為大安溪流域,範圍廣大,占園區一半面積,馬達拉溪、雪山溪、北坑溪、南坑溪,都是它的上游支流,西北隅則屬頭前溪上游領域。豐沛的雨水收納出一條條小河,雪霸國家公園因此蘊育出北、中台灣賴以為生的清淨水源。

櫻花鉤吻鮭溪中悠遊

複雜地形及多變氣候導演著這片山林的生命起落,從海拔760公尺的大安溪河谷,到海拔3886公尺的雪山主峰,雪霸國家公園地勢落差達3000多公尺,因此氣候從亞熱帶到亞寒帶垂直分布,使得森林的組成和形相豐富多變,除了海岸植被之外,本區涵蓋了低海拔到高山所有的植群類型。其中大面積的玉山圓柏林、冷杉林、台灣樹純林等,都以特有或罕見聞名。雪山圈谷及鄰近高冷地區,也保留了完整的高山生態系。


區內維管束植物超過1135種, 如台灣一葉蘭、粗榧、棣慕華鳳仙花、台灣檫樹等,都是珍貴的特有種。由於森林茂密,山脈水系獨立,區內擁有豐富的生物相,計有33種哺乳動物,150種鳥類(包括14種特有種),16種淡水魚,以及近百種的蝴蝶。最特別的是國寶級的櫻花鉤吻鮭,牠是冰河時期的孑遺生物,目前只棲息在在七家灣溪,數量也僅存數百條,故園內特別設立保護區復育。


泰雅賽夏兩族文化發祥地

本園區內目前雖已無原住民族居住,但大霸尖山是泰雅族自其核心區域向外移徒之重要孔道,而使發源於大霸尖山附近諸水系上游區域成為族群匯集之區域,亦是賽夏族傳說中的祖先發祥地。人數較多的泰雅族人多散居於海拔1000公尺至1500公尺、氣候涼爽、適於耕種與狩獵的山麓階與河階地,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首推黥面傳統;而泰雅族分布地西麓另外住有賽夏族,分布高度為海拔500至1000公尺,賽夏人以有著強烈神秘色彩的矮靈祭著稱。


另外,距今3500年前左右園內即有繩紋陶文化進入,最具代表的就是分布在海拔1698公尺的七家灣遺址,而它也是台灣發現海拔最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根據考據,當時的史前人類已會製網捕魚,而他們當時捉到的魚,可能就是現在的國寶魚—櫻花鉤吻鮭。



聖稜線成排的屹立,氣勢有如王者一般,遠遠凝望,泰雅族的高歌,像從稀薄的空氣中悠遠的傳來。高山上的雪霸國家公園,終年有著涼爽的溫度,西北隅的觀霧,因高山地形位置特殊,終年雲霧繚繞,宛如仙境般夢幻脫俗,而從樂山林道遠眺聖稜線,陽光灑落,將可見著最柔和的美麗曲線。
至於武陵,春天山櫻花、梅花鬥美爭豔,夏天以鴛鴦、曙鳳蝶為主角,妝點著藍天綠水,秋是復育中的櫻花鉤吻鮭繁殖期,這可愛的古代魚種有著老實古樸身形、黃黑色的斑點,悠游在涼冷的七家灣溪,紀錄著從冰河時期以來的點點滴滴,群山盡秀、地形稀罕、植群豐富、國寶魚棲息,這就是雪霸國家公園難能可貴、精采絕倫之處。

台灣的國家公園-太魯閣國家公園

太魯閣國家公園
太魯閣國家公園太魯閣國家公園

台灣太魯閣-Taiwan's beauty- TAROKO national park.
太魯閣國家公園面積92000公頃,是一座三面環山,一面緊鄰太平洋的山岳型國家公園,由立霧溪貫穿其間,連接了山海。峰壑相連、山高谷深是地形上最大的特色,區內90%以上都是山地,中央山脈北段的山峰綿延橫亙,合歡群峰、黑色奇萊、三尖之首的中央尖山、五嶽之一的南湖大山,共同構成獨特而完整的地理景觀,另外的特殊地形還有圈谷、峽谷、斷崖、高位河階以及環流丘等等。


跟台灣其他山岳型國家公園相比,太魯閣是一座很容易親近的國家公園,沿著中橫公路爬升,一天之內便可歷經亞熱帶到亞寒帶、春夏秋冬四季的多變氣候,隨著海拔高度的不同,闊葉林、針葉林與高山寒原等植物景觀也跟著變化,台灣藍鵲、台灣彌猴等動物也讓此區的生態面貌更加豐富。


此外,這裡還有史前遺跡、(太魯閣族)部落遺跡及古今道路系統等人文史蹟,人文色彩頗為濃厚。由於可及性高,而且人文資產豐富、地景變化十足,沿途景點多、步道便利,是生態旅遊及環境教育的理想場所。

太魯閣峽谷有世界級的美

立霧溪切鑿形成的太魯閣峽谷,是一部讓人嘆為觀止的地質史,太魯閣峽谷的前身是海底沉積物,經過多次高溫、擠壓變質,以及400萬年前造山運動抬升、河水下切,才逐漸形成。由於大理岩,有著緊緻、不易崩落的特性,經河水下切侵蝕,遂逐漸形成幾近垂直的U形峽谷,造就了世界級的峽谷景觀。


區內山巒交錯,超過2000公尺的山區面積更佔全區一半,列入台灣百岳的就有27座,境內以南湖大山、奇萊連峰、合歡群峰、中央尖山等最著名。

海拔落差大 氣候垂直分布

山清水秀的太魯閣,區內多高山峽谷,容易產生雲海、霧氣、彩霞、雪景等天象景觀,這大自然所賦予的特殊景觀資源,使太魯閣充滿靈氣與神秘感。另外,由於高山孤立,每座高山都受到生殖隔離的作用,成為生態獨立的高山島嶼。高落差地勢造成亞熱帶到亞寒帶氣候垂直分布,滋養種類繁多的動植物,高山島嶼特性造就許多珍貴的特有物種。
石灰岩區植物最是特別

太魯閣國家公園的森林茂密原始,園區涵蓋海濱到高山的變化,落差3742公尺,複雜多變的氣候、地形及植群,超過1500種植物分布其間,成為野生動物的重要棲息地。台灣80%的留鳥、半數的陸生哺乳動物、250種蝴蝶,數以萬計的昆蟲種類,都可以在這裡發現。


植物中又以生長在石灰岩環境的植物最為特別,像是太魯閣繡線菊、太魯閣小米草、太魯閣小蘗、清水圓柏等等,都是太魯閣僅見的特有種類。另外,南湖大山群峰也是台灣高山生態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每年的雪季有4個多月,高冷的環境很適合高山動植物生存,因此保留了許多特有及罕見的種類,石灰岩植被和高山植物,可說是太魯閣國家公園最具代表性的植物資源。

立霧溪流域面積佔園區2/3

太魯閣國家公園內河川以脊樑山脈為主要的分水嶺向東西奔流。東側是立霧溪流域,面積約佔整個國家公園的三分之二,源於合歡山與奇萊北峰之間,主流貫穿公園中部,支流則由西方及北方來會,是境內最主要的河川。脊樑山脈西側是大甲溪和濁水溪上游,包括南湖溪、耳無溪、碧綠溪等等。

太魯閣族遷入超過200年

太魯閣國家公園內蘊藏著史前遺址、太魯閣族文化及古道系統等豐富人文史蹟。目前園內及周邊發現8處史前遺址,其中最著名的是「富世遺址」,位於立霧溪溪口,屬國家第三級古蹟,在此發現直立於地表的單石,為距今2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本區原住民太魯閣族,兩百多年前從濁水溪上游遷居至此,他們選擇立霧溪流域靠近山腹的小台地聚居,目前發現的部落遺址有79處,比鄰山水,太魯閣人過著狩獵、捕魚、採集與山田焚墾的生活。


古道方面,從仁和至太魯閣間沿清水斷崖的道路,早期名為北路,於清領時期修築,為蘇花公路的前身;合歡越嶺古道是日治時代修建,以「錐麓大斷崖古道」保存較完整;園內最著名的中部橫貫公路,開鑿過程艱辛,一斧一鑿的血汗拓建,成就這條風景優美的國家景觀道路。


山有山的堅毅,水有水的韌性,千萬年的機緣巧合,讓聳入天際的高山、陡直屹立的絕壁、穿流綠水的深豁才能奇蹟般融合,太魯閣的每一處美景,都是時間和空間展延交錯的傑作,自然的精采總讓人驚訝得措手不及。


文面的太魯閣族女子有著善織布的好手藝,太魯閣男人優異的狩獵技巧早流在血液裡,漢人百年來修築的道路,留著篳路藍縷的斧鑿痕跡,因為他們的努力,寫下了一頁頁關於立霧溪的故事,也讓擁有世界級地質景觀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因多了人文世界的溫情,更顯深度與珍貴。

台灣的國家公園-陽明山國家公園

陽明山國家公園


陽明山國家公園/夢幻湖 Dream Pond, Yangmingshan NP
陽明山國家公園陽明山國家公園 陽明山國家公園位在台灣北端,成立於1985年,面積11455公頃,全區向來以特有的火山地形地貌著稱,以大屯山火山群為主,園內火山口、硫磺噴氣口、地熱及溫泉等景觀齊備,是個火山地形保持十分完整的國家公園。
陽明山國家公園因受緯度及海拔之影響,氣候分屬亞熱帶氣候區與暖溫帶氣候區,且季風型氣候極為明顯,因此季節性資源、景緻富有變化,小而包容多樣, 是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特色。初春時,色彩絢麗的杜鵑及楓香嫩綠的新芽,將陽明山裝扮得繽紛亮麗、生氣盎然;夏季,霧雨初晴後,擎天崗的草原彷彿瀰漫著一股青草的芳香;秋季來臨之際,大屯山、七星山至擎天崗一帶的芒草隨風搖曳,並綻放紅色花穗,交織成一幅盛名遠播的「大屯秋色」;歲末寒冬時,因受東北季風影響,山區經常寒風細雨紛飛、雲霧繚繞,別有一番詩意。有別於其它國家公園的不只有火山地形、季風氣候,陽明山國家公園由於緊鄰人口稠密的台北市,這片山清水秀的園地,也扮演起「都會國家公園」的重要角色。

火山活動

北台灣的火山活動是菲律賓海板塊隱沒在歐亞大陸板塊的下方,隱沒的板塊在高熱的地函處熔融後噴發、堆積形成,因此,火山活動也意味著板塊運動和地貌型塑的過程。這個區域的火山活動持續了兩百多萬年,共形成了20幾座火山,大約在20萬年前紗帽山出現後,噴發活動才停止下來,目前的火山地景都是後火山活動的遺跡,包括錐狀、鐘狀的火山體、火山口、火口湖、堰塞湖、溫泉以及硫磺噴氣孔等等。
園區內最高峰七星山(標高1120公尺)是一座典型的錐狀火山,由火山噴發的熔岩流和火山碎屑交互堆疊形成;鐘狀火山的代表則是紗帽山,是由較黏稠的熔岩流以緩慢的速度堆疊形成。至於順著斷層裂隙湧出的地熱溫泉,是本區的地質特色,主要分布在大磺嘴、大油坑、小油坑、馬槽等地區。

地形地質

陽明山國家公園的海拔落差不像山岳型國家公園那樣巨大,高度多介於800公尺到1200公尺之間,但地勢起伏依然劇烈,山脈、溪谷、湖泊、瀑布、平頂、盆地等各種地形交雜,呈現豐富的景觀變化。本區的溪流主要依著山勢呈放射狀向四方流瀉,溪流陡峭、短急,瀑布、峽谷特別多,較著名的瀑布有絹絲瀑布、大屯瀑布、楓林瀑布等。由於火山噴發作用,火山岩塊大量堆積在沉積岩上,主要火山地質以安山岩為主。

植物動物

本區受到火山岩塊化學性質及降水影響,土壤呈現強酸性,而受到強烈東北季風與微地形氣候影響,則導致氣溫顯著偏低,植被分布有北降的現象。這些因素都讓這裡的植物組成不同於其他同緯度地區,一些分布在中海拔的種類,在區內普遍可見,例如昆欄樹、台灣馬醉木等,植群帶可分為亞熱帶季風雨林、暖溫帶常綠闊葉林及山脊矮草原。
植物方面,維管束植物共有1360種,其中又以夢幻湖的台灣水韭最負盛名,它是台灣特有的水生蕨類,其他代表性植物如鐘萼木、台灣掌葉槭、八角蓮、台灣金線蓮、紅星杜鵑、四照花等等,都是特有或罕見種類。本區蝴蝶有168種,北台灣最富盛名的賞蝶花廊就在大屯山, 每年5到8月是觀賞蝴蝶的季節,以鳳蝶科、斑蝶科以及蛺蝶科為主。區內鳥類有122種,由於可及性高,容易觀賞, 而成為北部地區重要的賞鳥據點。

人文古蹟

陽明山昔稱草山,由於緊鄰台北盆地,開發歷史甚早,在歷經凱達格蘭族、漢人、荷蘭、西班牙、日本等文化迥異族群之洗禮後,遺留下極具多樣性之文化軌跡,值得我們進一步去發掘與珍惜保存。
重要人文史蹟有大屯山的硫磺開採史、魚路古道等。硫磺是台灣最早發現而且被廣泛使用的礦物,由於極具經濟價值而成為重要的貿易品。荷蘭時期,即有年產萬擔(約100萬公斤)的交易紀錄,1697年郁永河也曾積極採集銷往中國,日本人則對硫磺礦採集採許可制及自由買賣,全盛時期在大屯山附近的礦區共有27處。俗諺「草山風、竹子湖雨、金包里大路」的「大路」,指的就是早期金山、士林之間漁民擔貨往來的「魚仔路」,這條古道除了體現早期農、漁業社會的生活風貌之外,也是從事生態旅遊、自然觀察的理想步道。
20座火山的坐落,讓即使海拔不高的陽明山國家公園,得與高山國家公園平起平坐,200萬年的火山活動,止息於20萬年前,那顆頭頂圓圓的砂帽山,是它最後的傑作。想感受一下火山殘存的溫度嗎?此區源源不絕的地熱,從斷層裂縫中冒出,鮮黃色的硫磺口隨時吐著煙圈,更重要的是煨出陽明山系怡人的溫泉。
園內目前設立了3個生態保護區,分別為夢幻湖、磺嘴山及鹿角坑,著力於棲地物種的保護與復育,除彌足珍貴的特殊地形生態之外,本園更擔起調節北台灣都會人的休閒重任,園內古徑步道沿途風景優美、瀑布小湖清新可人,每年到了初春花季,滿山的杜鵑在雲霧繚繞中顯出一種奇幻的美感,為都市客編織出綺麗的遊憩樂園,這也就是陽明山國家公園每年吸引千萬遊客的美麗秘方。

台灣的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

玉山國家公園
玉山國家公園


玉山國家公園 玉山國家公園面積居於台灣中央,面積105490公頃,園內高山崢嶸,以東北亞最高峰、海拔3952公尺的玉山為首,共涵蓋全台3分之1的名山峻嶺,連綿不絕的山頭怎麼望也望不完,真不愧是台灣的屋脊。

此區不只有高山,還包含古老的地層結構及斷崖、峭壁、峽谷等雄奇的地形,在降雨豐沛、森林繁盛的條件下,成為台灣三大水系的搖籃。此外玉山國家公園的生態,受高山深谷的極端地勢影響,造成垂直各異的植群帶與動物棲息,亞熱帶到亞寒帶景觀一應具全,走一趟這個區域就像走進縮小版的原始台灣。
另外,此區還有著一級古蹟—八通關古道,此道是清政府對台灣經營,由消極抵制轉為積極開發的重要里程碑,而日治時期開闢的2條警備道,則為日人在台理蕃政策下的產物,訴說著布農奮勇抗日18年的英雄史蹟。

玉山主峰標高3952傲領群山

玉山國家公園以玉山為名,此山系因歐亞、菲律賓板塊相擠撞而高隆,主稜脈略呈十字形,十字交點即為標高3952公尺的主峰;園內超過3000公尺且名列「台灣百岳」的高山有30座,其中玉山東峰為陡立險峻的十峻之首、秀姑巒山是中央山脈第一高峰、關山是南台首嶽、新康山為東台一霸,這一座座高山就像眾星拱月般,將玉山圍繞襯托,也呈現山岳型國家公園的氣勢。
至於高山之外的地質地貌,玉山國家公園居台灣中央,而台灣最古老的地層就在中央山脈東側,約有1至3億年歷史。然而玉山園內因為造山運動的頻繁,斷層、節理、褶皺等地質作用發達,崩裂出許多斷崖、崩崖,特殊地形則可在金門峒大斷崖看見,這裡有著激烈的向源侵蝕及少見的河川襲奪現象。

氣候垂直變化 園內育3大河

玉山國家公園居台灣中央地帶,海拔由拉庫拉庫溪谷之300公尺至玉山之3952公尺主峰,差距高達3600公尺,因此垂直變化出亞熱帶到亞寒帶,截然不同的氣候特性。海拔3500公尺以上地區,年均溫為5℃,雪期由12月至翌年4月,而海拔2500公尺以上地區,年均溫約10℃。
水文方面,玉山國家公園是一個良好而廣大的集水區,是台灣中、南、東部大河濁水溪、高屏溪、秀姑巒溪之發源地。而園內登山者的良泉高山湖泊,則成因豐沛的雨水滲匯於凹地,若凹地下方為頁岩層等不透水岩層,即集匯成高山湖泊,如中央山脈的大水窟、嘉明湖,南橫的天池等都屬如此。

熱溫寒三帶植物分區生長

玉山園內山脈起伏劇烈,高聳入雲的山頭,被四周低地有效的孤立,代表著程度不一的隔離作用,因此物種多樣性低及特有種比例高,是高山生態的一大特色。再加上園區垂直落差達3600公尺,各種亞熱帶到亞寒帶的典型林相交錯鑲嵌,可說是台灣森林生態的縮影。植群帶涵蓋熱帶雨林、暖溫帶雨林、暖溫帶山地針葉林、冷溫帶山地針葉林、亞高山針葉林及高山寒原等,此區面積雖僅為台灣的3%,但卻包含半數以上原生植物,不容小覷。

冰河時期山椒魚珍貴棲息

玉山垂直分布的氣候,使得林相豐富,不同植群帶內的植物長期競爭、消長、演替,提供了各種動物相異的棲息空間和食物資源,使得本區生物有著不凡的多樣性。本區共約有50種哺乳動物,其中台灣黑熊、長鬃山羊、水鹿、山羌等是珍貴大型動物;鳥類約有151種,幾乎包括全台灣森林中的留鳥,包括帝雉、藍腹鷴等台灣特有種。
而居於森林最底層的爬蟲類則有18種、兩生類13種,頭號珍貴的就屬曾是魚但卻長腳的山椒魚,別看牠其貌不揚,這類動物和中國的娃娃魚是親戚,在145萬年前的侏羅紀地質年代時期即出現在地球上,是台灣歷經冰河時期的活證據。

八通關古道是重要人文史蹟

玉山地區由於山高地偏,但開發甚早,已在陳有蘭溪流域與拉庫拉庫溪流域瓦拉米、黃麻附近發現石器與陶器等史前遺址,證明本區至少在1000年前已有人類活動。近代定居族群幾乎都是布農族人,而人數不多的鄒族則世居在玉山西南側。秀姑巒山和玉山是台灣的核心地區,歷史演進的軌跡,也在此發生流傳。1875年,清政府為屯墾及邊防需要,開闢一條穿越中央山脈的「中路」,這條約152公里的官道,就是目前國定一級古蹟「八通關古道」。而日治時期為鎮壓布農族人,另闢「八通關越橫斷道路」、「關山越警備道」,現今沿途「理蕃」的警備建設雖所存無幾,但已為殖民掠奪與原住民反抗下了一段歷史註腳。
山能有多高,玉山國家公園裡的山岳一定能滿足你的想像,標高3952米的玉山主峰是東北亞最靠近天空的地方,氣候與園內最低的拉庫拉庫溪谷是名副其實的天差地別,亞熱帶到亞寒帶的高落差,垂直分布出相異的生育環境,也成就此區物種與生態的多樣性。
玉山國家國家公園地處台灣中心,是人類屯墾開發的指標性區域,境內貫通前後山的八通關古道、日治時代鎮壓在地布農族人的警備道,都在深山曠嶺裡默默的印記著先人的故事。而玉山區核心位置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意義,源自本區豐沛的雨量,高山雪水的滋養,園內匯流出台灣中、南、東三大水系的上游,在不斷吸納奔流之後,造福無以計數的台灣人,可說是不折不扣的台灣心臟。

台灣的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園

墾丁國家公園
墾丁國家公園

墾丁白沙灣墾丁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園位於恆春半島南部,同時涵蓋陸域與海域面積共33,289.595公頃,成立於1984年1月,是我國第一座國家公園。其位置三面臨海,東面太平洋,南瀕巴士海峽,西鄰台灣海峽,北接恆春縱谷平原、三台山、滿州市街,港口溪、九棚溪等。南北長約24公里,東西寬約24公里。

墾丁國家公園最具特色的海岸線,一向是國人最愛的旅遊聖地,由於百萬年來地殼運動使陸地與海洋深入交融,造就本區奇特的地理景觀,海面下的世界更是絢麗繽紛,種類繁多的魚種、多采多姿的珊瑚更是代表特色。生態方面,熱帶氣候蘊育出富有生命力的熱帶、海濱植物,每年秋冬眾多的過境候鳥,也讓這裡成為著名賞鳥聖地。此外,此區發現多處史前遺跡與原住民文化遺址,更是本區無價的人文資產。

地殼運動造就豐富地貌
墾丁國家公園海岸線綿延約70公里,受到地殼隆起、下沉、皺摺、崩落及海流、潮汐、風化影響,形成多樣的瑰麗地貌,較著名的海岸地形有如砂灘海岸、裙礁海岸、岩石海岸、崩崖,細膩與粗獷並存的美感,有別於台灣其他地方。除了變化多端的海岸地形外,陸域的地形景觀也十分多樣,如珊瑚礁石灰岩台地、孤立山峰、山間盆地、河口湖泊等等,具體而微又細緻豐富,是墾丁國家公園最迷人的地方,這些景觀不僅記錄了恆春半島隆起、下沉的地殼運動史,也構成一幅幅美麗的風景。

熱帶林相台灣本島僅見
墾丁國家公園屬於熱帶性氣候,夏季漫長,且受季風影響甚深,特別是10月到隔年3月東北季風在當地地形的效應下,形成本區強勁著名的「落山風」。特殊的氣候滋養豐富的森林形相,本區熱帶林及季風林發達,植物種類眾多:從船帆石到香蕉灣一帶,分布著台灣本島唯一的熱帶海岸林,特殊的植物種類如棋盤腳、蓮葉桐、瓊崖海棠等等。離開海岸往山邊望去,熱帶林相加上高位珊瑚礁,型塑出鬱蔽幽深的另項風情,墾丁特有的珊瑚礁原始林值得深入感受。季風林則出現在南仁山區,受到季風、水分梯度以及緯度分布的影響,森林形相為台灣僅見,因其珍貴特殊,而劃為生態保護區。

候鳥的驛站與避冬聖地
恆春半島位在台灣的最南端,由於自然度高,並擁有森林、湖泊的蔽障,成為許多候鳥過境、度冬的樂園,每年秋天赤腹鷹及灰面鷲大批集結過境時,都吸引數以萬計的遊客湧入,成就年度的賞鳥盛會。其他如鷺鷥、伯勞、雁鴨也都為數可觀,隨著季節的風向南遷北移。墾丁國家公園成立初期,保育風氣未開,居民曾經大量獵捕過境的伯勞及猛禽,然而在國家公園警察隊持續嚴格取締及柔性勸導下,區內候鳥已受到嚴密保護。區域性的留鳥也具有相當特色,特有種烏頭翁以及台灣畫眉,保育類如大冠鷲、鳳頭蒼鷹等都普遍可見。

魚種高達世界總數1/20
由於受到黑潮暖流影響,水質清澈、水溫適宜,孕育了豐富的海洋資源,在這片海域發現的魚類有1,176種,將近世界總數的1/20,珊瑚則是墾丁海洋生態系的主角,提供許多魚、蝦、蟹、貝類等生物重要的棲息環境,光是石珊瑚種類就超過250種,加上其他形形色色的軟珊瑚,爭妍鬥豔的勾畫出繽紛的海底世界。另外常伴珊瑚與魚的朋友,數量龐大的各種藻類、螺貝類、節肢動物、軟體動物以及固著動物等,隨著潮進潮退的節奏,也組成一個奇麗炫目的潮間帶生態系。

史前遺蹟訴說人文歷史
公園內目前發現70處史前遺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墾丁史前遺址與鵝鑾鼻史前遺址。墾丁遺址位於石牛溪東畔,距今4000年歷史,遺物包括新石器時代的細繩紋陶器;鵝鑾鼻遺址則位於鵝鑾鼻燈塔西北面緩坡上,文物代表了舊石器時代的先陶文化,和新石器時代的細繩紋陶文化。
近代歷史而言,本區原住民以排灣族人為主,以山地旱田農業為主,另外的阿美族人居住在海岸及平原,後則有平埔族的西拉雅馬卡道人移入。至於漢人的定居,則可遠溯至1661年鄭成功來台灣後,向南屯兵移民,由今車城登陸,拓墾荒地,奠定漢文化基礎。原住民、漢族的多族群移入,長期為本區帶來文化刺激,並因交流與深度的融合,為此區人文歷史添加豐富性。

墾丁國家公園,是個從空中穿梭至海洋的美麗立體空間,更是貫穿古今的人文天地,候鳥過境度冬的樂園。這裡有著台灣僅見的熱帶森林,而嶙峋粗獷的珊瑚礁岩,則孕育自溫暖的海洋,地殼運動將抬升為陸地,見證了「滄海桑田」的美麗傳說。而今珊瑚的後代仍在海洋裡生息繁茂,守護著成群魚蝦蟹貝。這美妙的海底世界自遠古即陪伴著墾丁漁人,石器時代先陶人、排灣族人、漢人編織出豐富的小宇宙。

墾丁國家公園目前劃設有陸域生態保育區5處,分別為香蕉灣、南仁山、砂島、龍坑及社頂高位珊瑚礁;海域生態保育區4處,位於西側與南側海域,9處生態區保留著原始環境,也顯現國家公園的保育決心與成果。環顧這個台灣最”資深”的國家公園,地貌奇麗、動植物繁美、人文丰彩煥發,讓台灣南端雙岬有如皇冠般的墾丁,鑲滿永不褪色的寶石,閃耀著令人激賞的光芒。

南極洲

南極洲半島冰川
南極洲
南極洲
南北兩極冰川融化威脅全球沿海城市
南極洲是一個基本上位於南極圈以南的洲。位於地球最南端,土地幾乎都在南極圈內,四周瀕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是世界上地理緯度最高的一個洲。

南極洲是1820年被俄國探險家拉扎列夫(Admiral Mikhail Lazarev ,1788~1851)發現的。

地理
南極洲面積約1424.5萬平方公里,其中大陸面積1239萬平方公里,島嶼面積約7.6萬平方公里,陸緣冰面積約158.2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9.6%。與美國和墨西哥面積之和相當,是中國陸地面積的1.45倍,是澳洲陸地面積的兩倍,為世界第五大陸。

範圍:由圍繞南極的大陸、陸緣冰和島嶼組成,其中大陸面積1239.3萬平方公里,陸緣冰面積158.2萬平方公里,島嶼面積7.6萬平方公里。

南極洲大部分是兩千公尺以上的山地與高原,上面又覆蓋著平均1.6公里厚的冰帽,是全世界淡水的主要所在地。據估計,若地球氣溫持續上升導致這些冰層全部融化,平均海平面將上升66米,紐約、上海、東京等大都市將被淹沒。

南磁極與難達之極:南磁極即地磁的南極,1985年南磁極的位置約為東經139°24′,南緯65°36′。「難達之極」是約以南緯82°和東經55°─60°為中心的高地,由於地勢高峻,成為大陸冰川外流的一大分冰線,是難於接近或到達的地區。

地理分區
南極洲分東南極洲和西南極洲兩部分。


[編輯] 東南極洲


科學基地
南極洲半島冰川
位於休倫冰川的Academia基地從西經30°向東延伸到東經170°,面積1018萬平方公里。這包括:

利奧波德海岸
凱爾德海岸
科茨地
瑪塔皇太子妃地
毛德皇后地
阿斯特裡德公主地
朗希爾德公主地
奧拉夫太子地
恩德比地
肯普地
麥克羅伯遜地
伊莉莎白公主地
威廉二世地
瑪麗皇后地
諾克斯地
威爾克斯地
阿德萊德地
喬治五世地
維多利亞地
羅斯陸緣冰
南極高原
極點

[編輯] 西南極洲
位於西經50°-160°之間,面積229萬平方公里。這包括:

南極半島
格拉厄姆地
喬治六世地
埃爾斯沃思地
伯德地(瑪麗·伯德地)
愛德華七世地
彼得一世島
南設得蘭群島
帕爾默群島
亞歷山大一世島 [編輯] 氣候

洛克雷港博物館
唐古拉山脈
南極洲半島冰川
旅行者的足跡
在南極洲發行的郵票南極洲氣候異常寒冷、終年覆蓋冰雪,為寒帶冰原氣候,號稱世界風庫、寒極、乾極。全洲年平均氣溫為零下25℃,內陸高原平均氣溫為零下56℃左右,極端最低氣溫曾達零下89.2℃,為世界最冷的陸地。全洲平均風速17.8米/秒,沿岸地面風速常達45米/秒,最大風速可達75米/秒以上,是世界上風力最強和最多風的地區。絕大部分地區降水量不足250毫米,僅大陸邊緣地區可達500毫米左右。全洲年平均降水量為55毫米,大陸內部年降水量僅30毫米左右,極點附近幾乎無降水,空氣非常乾燥,極地高氣壓長年盤據,水氣少,但是因為氣溫長年在零度以下,所以積雪、積冰不化,因此有「白色荒漠」之稱。

通過觀察那裡每年所結冰層的厚度,可以了解地球大氣層的污染情況。因為環繞南極洲大陸的強烈西風阻絕了臭氧層與外界交流平衡的機會,臭氧層在此地區冬春之交因陽光乍現,促使空氣中氟氯碳化物與臭氧分子結合,分解臭氧層,因此特別稀薄,紫外線強烈。自1980年代世界各地工業大量排放氟氯碳化物,情況愈趨嚴重。但有一些學者另有看法,既然西風阻擋,工業國又主要在北半球,氟氯烴以南極最多,因而認為是地球磁場變弱和太陽風的傑作。請參看臭氧空洞。


[編輯] 人口
僅有一些來自其他大洲的科學考察和捕鯨人員。


[編輯] 南極洲科學考察
各國在南極洲的科學考察發源甚早,地理大發現以來活躍於海上的各國都有研究基地,迄今阿根廷已經有一百年的歷史,紐西蘭自1956年開始,印尼也在2003年開始研究。


[編輯] 資源
南極洲蘊藏的礦物有220多種,含量豐富,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氣、鉑、鈾、鐵、錳、銅、鎳、鈷、鉻、鉛、錫、鋅、金、銅、鋁、銻、石墨、銀、鑽石等。主要分佈在東南極洲、南極半島和沿海島嶼地區。如維多利亞地有大面積煤田,南部有金、銀和石墨礦,整個西部大陸架的石油、天然氣均很豐富,查爾斯王子山發現巨大鐵礦帶,喬治五世海岸蘊藏有錫、鉛、銻、鉬、鋅、銅等,南極半島中央部分有錳和銅礦,沿海的阿斯普蘭島有鎳、鈷、鉻等礦,桑威奇島和埃裡伯斯火山儲有硫磺。

南極洲是個巨大的天然的淡水庫,是世界上淡水的重要儲蘊地。


[編輯] 《南極條約》
《南極條約》於1959年12月1日,由12個國家簽訂,並在1961年6月23日正式執行。其主要內容是:南極洲僅用於和平目的,保證在南極洲地區進行科學考察的自由,促進科學考察中的國際合作,禁止在南極地區進行一切具有軍事性質的活動及核爆炸和處理放射物,凍結目前領土所有權的主張,促進國際在科學方面的合作。兩年內,各國都承認此條約,條約有效期為三十年。 根據1961年6月通過的《國際南極條約》,凍結了所有國家南極領土的主權要求,規定南極只用於和平目的,可以說,南極現在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它屬於全人類。
南極洲



總面積 14,000,000 平方公里 (5,405,430.2 平方英哩)
冰覆蓋區域 13,720,000 平方公里 (5,297,321.6 平方英哩)
無冰區域 280,000 平方公里 (108,108.6 平方英哩)
人口 世界最末位
永久居民 約0人
非永久居民 約1,000人
管轄 暫依南極條約管理
領土主張 共7國家
阿根廷、澳洲、智利、
法國、紐西蘭、挪威、英國
保留主張 共2國
俄羅斯、美國
時區 無,唯格雷厄姆地(Graham Land)屬於UTC-3。
頂級域名 .aq
電話國碼 參見國際電話區號列表

2008年11月14日 星期五

大洋洲

大洋洲
大洋洲
大洋洲(英文:Oceania),主要分為兩部分,澳洲大陸與太平洋各島嶼。

面積為897萬平方公里,占全球總陸地面積的6%。大洋洲 澳洲 雪梨 藍山國家公園地理

大洋洲大洋洲和亞洲以印度尼西亞的巴布亞地區為界。包括了印度尼西亞的巴布亞地區、巴布亞紐幾內亞、澳洲、紐西蘭及南太平洋的島國。巴布亞紐幾內亞是唯一一個與別國有陸地疆界的大洋洲國家,與亞洲國家印度尼西亞接壤。


[編輯] 國家
澳洲
紐西蘭(包括庫克群島)
巴布亞新幾內亞
斐濟
密克羅尼西亞
諾魯
薩摩亞
東加
萬那杜
馬紹爾群島
帕勞
索羅門群島
基裡巴斯
吐瓦魯

[編輯] 外國領地

[編輯] 智利
復活節島

[編輯] 法國
法屬玻里尼西亞群島
新喀里多尼亞
瓦利斯和富圖納

[編輯] 英國
皮特凱恩群島

[編輯] 美國
夏威夷 (第50州)
美屬薩摩亞
北馬里亞納群島自由邦
關島
若干無人小島

南美洲


南美洲
南美洲南美洲(英文:South America;字源:阿美利哥·維斯普西),為七大洲之一,位處南半球,西臨南太平洋,東面則是大西洋,北面則是加勒比海。南美洲是美洲大陸南面的一部分,西面有海拔數千米的安第斯山脈,東向則主要是平原,包括亞馬遜河森林。

南美洲面積達17,840,000平方公里,佔地球表面的3.5%。直到2005年,南美洲人口已有371,000,000,世界排名第五(第一是亞洲,第二是非洲,之後是歐洲和北美洲)。


南美洲地圖。
衛星圖片(按圖放大)以下列出南美洲所有國家和地區。

阿根廷
玻利維亞
巴西
智利
哥倫比亞
福克蘭群島(英國)
法屬蓋亞那(法國)
蓋亞那
巴拉圭
秘魯
蘇利南
烏拉圭
委內瑞拉

北美洲

北美洲的衛星影像圖
北美洲
北亞美利加洲(英文:North America;字源:阿美利哥·維斯普西),簡稱北美洲,位於西半球北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南美洲相分。北美洲還包括加勒比海中眾多島嶼。北美洲面積2422.8萬平方公里(包括附近島嶼),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3大洲。人口45422.5萬(2001年),居世界第4位。自然地理

[編輯] 地形
大陸海岸線長約6萬千米。西部的北段、北部和東部海岸比較曲折,多島嶼和峽灣;南半部海岸較平直。半島總面積約為210萬平方千米。島嶼總面積約400萬平方千米,居各洲之首,其中格陵蘭島為世界最大島。

全洲平原和丘陵約占總面積的42%,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約占58%,平均海拔約為700米。大陸地形的基本特徵是南北走向的山脈分佈于東西兩側與海岸平行,大平原分佈于中部。地形明顯地分為三個區:

東部山地和高原
聖勞倫斯河以北為拉布拉多高原,以南為阿巴拉契亞山脈,地勢南高北低,海拔一般為300~500米。阿巴拉契亞山脈東側沿大西洋有一條狹窄的海岸平原,西側逐漸下降與中部平原相接。

中部平原
位於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亞山脈與落基山脈之間,北起哈德遜灣,南至墨西哥灣,縱貫大陸中部。平原北部多湖泊和急流,南部為密西西比河平原。平原西部為世界著名的大平原。

西部山地和高原
屬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從阿拉斯加伸展至墨西哥以南,主要包括三條平行山脈,由東至西為:落基山脈、阿拉斯加山脈-加拿大海岸山脈-喀斯喀特嶺-內華達山脈、加拿大西部沿海島嶼-美國海岸山脈,其中阿拉斯加山脈中的麥金利峰海拔6194米,為北美洲最高峰。東部山脈和中部山脈之間為高原和盆地,大盆地南部的死谷低於海平面86米,為西半球陸地的最低點。


[編輯] 氣候
北美洲地跨熱帶、溫帶、寒帶,氣候複雜多樣。由於所有的山脈都是南北或近似南北走向,故從太平洋來的濕潤空氣僅達西部沿海地區;從北冰洋來的冷空氣可以經過中部平原南下;從熱帶大西洋吹來的濕潤空氣也可以經過中部平原深入到北部,故北美洲的氣候很不穩定,冬季有時寒冷,有時溫暖,墨西哥灣沿岸的亞熱帶地區,冬季也會發生嚴寒和下雪的現象。


[編輯] 水文
北美洲的外流區域約占全洲面積的88%,其中大西洋流域面積約占全洲的48%,太平洋流域約占20%。除聖勞倫斯河外,所有大河都發源於落基山脈。落基山脈以東的河流分別流入大西洋和北冰洋,以西的河流注入太平洋。內流區域(包括無流區)約占全洲面積的12%,主要分佈在美國西部大盆地及格陵蘭島。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大的河流,按長度為世界第四大河。重要的河流還有:馬更些河、育空河、聖勞倫斯河和格蘭德河等。北美洲的河流上多瀑布,落差最大的瀑布是約塞米蒂瀑布,落差達700米;尼亞加拉瀑布,落差51米,寬1240米。

北美洲多湖泊,淡水湖總面積約40萬平方千米,居各洲首位。湖泊主要分佈在大陸的北半部。中部高原區的五大湖:蘇必利爾湖、休倫湖、密西根湖、伊利湖、安大略湖,總面積為245 273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有「北美地中海」之稱。其中蘇必利爾湖為世界第一大淡水湖。


[編輯] 人口
全洲人口分佈很不平衡,絕大部分人口分佈在東南部和西南部沿岸地區。面積廣大的北部地區和美國西部內陸地區人口稀少,有的地方甚至無人居住。居民主要為來自歐洲移民的後裔,其中以盎格魯薩克遜人最多,其次是黑人、印第安人、混血種人,還有少數的猶太人、日本人和華人等。主要信基督新教和天主教。通用英語和西班牙語。


[編輯] 經濟
美國和加拿大是工業基礎雄厚的已開發國家,科學技術先進,農業也極為發達,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很高。北美洲其他國家除墨西哥外,多為單一經濟國家。中部平原是世界著名的農業區之一,農作物以玉米、小麥、棉花、大豆、煙草為主。中美洲和加勒比海諸國主要產甘蔗、香蕉、咖啡、可可等熱帶農作物。

非洲

非洲聯盟旗幟
非洲"動物篇"非洲豹阿非利加洲(英文:Africa;字源拉丁文:Afri,迦太基人的名稱),簡稱非洲,意為陽光灼熱之地。它的面積為30,065,000平方公里(11,608,000平方英里),占全球總陸地面積的20.4%[2],是世界第二大洲;人口約有九億,約占全球總人口的14%(2005年資料)。[3]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人類化石在非洲發現。非洲也是文明古國埃及的所在地。非洲



面積 30221532平方公里
人口 922,011,000[1](2005, 第二)
密度 30.51/km² (about 80/sq mi)
非洲國家 顯示▼隱藏▲53
阿爾及利亞
安哥拉
貝南
波札那
布吉納法索
蒲隆地
喀麥隆
維德角
中非共和國
查德
葛摩
剛果
象牙海岸
剛果民主共和國
吉布地
埃及
赤道幾內亞
厄利垂亞
衣索比亞
加彭
甘比亞
迦納
幾內亞
幾內亞比索
肯亞
賴索托
賴比瑞亞
利比亞
馬達加斯加
馬拉威
馬里
茅利塔尼亞
模里西斯
摩洛哥
莫三比克
納米比亞
尼日
奈及利亞
盧安達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塞內加爾
塞席爾群島
獅子山
索馬利亞
南非
蘇丹
史瓦濟蘭
坦尚尼亞
多哥
突尼斯
屬國 顯示▼隱藏▲8
馬約特
留尼旺
加那利群島
休達
馬德拉自治區
梅利利亞
聖赫倫那島
語言 非洲語言等多種語言
時區 UTC-1(維德角)至 UTC+4(模里西斯)
非洲的東北端有163公里寬的蘇伊士運河,使之與亞洲相隔[4](地緣政治學上,有時埃及西奈半島以東的蘇伊士運河也會被視為非洲的一部分);北面則是地中海和與其隔海相望的歐洲。從非洲在突尼西亞的最北點本塞卡角(北緯37°21')到在南非厄加勒斯角的最南點(南緯34°51'15"),距離約8000公里。[5]從非洲在塞內加爾的最西點維德角(西經17°33'22")到在索馬利亞的最東點哈豐角(東經51°27'52"),距離則約7400公里。[6]非洲的海岸線長約26,000公里,因為其海岸凹陷處不多,所以面積只為其三分之一的歐洲,海岸線卻比它長(歐洲的海岸線長約32,000公里)。[6]

非洲面積最大和最小的國家分別為蘇丹共和國和島國塞席爾;[7]而非洲大陸最小的國家則是甘比亞。


[編輯] 歷史

歐洲人在非洲的勢力,1913年主條目:非洲史
前20000年,阿爾及利亞出現赤陶雕像。
前9000年,中部非洲出現定居型村落。
前3100年,那爾邁統一上埃及與下埃及,成為首位法老。
約前2650年,埃及開始建造大金字塔。
前2040年,埃及中王國時期開始。
前1350年,埃及法老阿肯納頓引入太陽崇拜。
前1085年,埃及新王國時期終結。
前814年,迦太基人建立腓尼基殖民地。
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
前323年,埃及托勒密王朝建立。
前255年,羅馬帝國入侵非洲,但失敗。
前146年,羅馬征服迦太基。
前31年,克麗歐佩特拉七世自盡,托勒密王朝覆滅,埃及併入羅馬帝國。
約600年,迦納王國建立。
1067年,阿爾摩哈德人摧毀迦納。
約1300年,貝南帝國(今奈及利亞)建立。
1390年,剛果王國建立。
1441年,葡萄牙開始從非洲西部出口奴隸,開啟奴隸貿易。

[編輯] 政治

非洲聯盟旗幟非洲統一組織成立於1963年5月25日,在最後一任主席南非的穆貝基主持下,于2002年7月9日更名為非洲聯盟。非洲統一組織成立的目的是為了團結非洲國家,形成一個代表非洲國家的統一的聲音。反對殖民主義,成立一個解放委員會幫助非洲獨立運動。

2002年7月,非洲聯盟在南非成立。包涵了53個非洲會員國的聯盟,非盟是屬於集政治、經濟和軍事于一體的全洲性政治實體。非洲聯盟于未來有計劃統一使用貨幣、聯合防禦力量、以及成立跨國家的機關,這包括一個管理非洲聯盟的內閣政府。此聯盟的主要目的是幫助發展及穩固非洲的民主、人權、以及能永續發展的經濟,除此之外亦希望減少非洲內部的武裝戰亂及創造一個有效的共同市場。

2007年7月2日,利比亞建國領袖卡扎菲(Kwame Nkrumah)在在迦納首都阿克拉舉行的非洲聯盟峰會上提出成立泛非合眾國的一個構想性的組織或國家。


[編輯] 經濟
主條目:非洲經濟

非洲經濟共同體地圖。受到專制統治和殖民主義的影響,非洲是全球最貧窮的大洲,全非洲一年的貿易總額只佔全世界百分之一。 根據聯合國在2006年發表的人類發展報告,人類發展指數排名最低23位的都是非洲國家(第155位至第177位)。[8]

中國、印度和拉丁美洲經濟快速增長使數以百萬計的人得以脫貧,但非洲在對外貿易、投資和人均收入等方面的發展都比其他地區綬慢。貧窮在非洲造成很嚴重的問題,包括低人均預期壽命(史瓦濟蘭人均預期壽命只有不足33歲)、暴力等。

非洲的一些地區,特別是波札那和南非,經濟的發展比較成功。前者超過四分一的財政預算用於改善首都哈博羅內的基建,使其成為世界上其中一個發展得最快的城市。後者則有豐富的天然資源,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黃金和鑽石生產國之一。其他國家如迦納、肯尼亞、喀麥隆和埃及,經濟發展也較理想。

由1995至2005年,非洲重拾經濟增長,在2005年平均有5%,一些剛開始開發石油資源的國家如安哥拉、蘇丹共和國和赤道幾內亞的經濟增長更超過10%。


亞洲

亞洲
亞細亞洲(字源古希臘語:Ασία;拉丁語:Asia),簡稱亞洲, 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其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0億,佔世界總人口的60%。

亞洲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其傳統上被定義為非洲-歐亞大陸的一部分。非洲-歐亞大陸的西部則為歐洲。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烏拉爾山脈以東及高加索山脈,裡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努沙登加拉群島(東經103度30分,南緯11度7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最高峰為聖母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山脈、烏拉河、裡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及愛琴海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亞細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稱,希臘人稱呼他們的東方(一說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為亞細亞,可能是來源於亞述人的名稱,亞述一詞在亞述的語言中也代表東方,原來只指希臘東方的小亞細亞半島,後來擴展到包括所有東方地區

印度洋

印度洋
印度洋(Indian Ocean),位於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之間,大部分在南半球。面積7491萬平方公里,約占世界海洋總面積的21.1%是世界第三大洋。平均深度為3897公尺,最大深度為蒂阿曼蒂那海溝(Diamantina Trench),逹8,047公尺。位置與範圍
印度洋西南以通過南非厄加勒斯特的經線同大西洋分界,東南以通過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至南極大陸的經線與太平洋聯結。印度洋的輪廓為北部為陸地封閉,南面則以南緯60度為界,與南冰洋相連。

印度洋的主要屬海和海灣是紅海、阿拉伯海、亞丁灣、波斯灣、阿曼灣、孟加拉灣、安達曼海、阿拉弗拉海、帝汶海、卡奔塔利亞灣、大澳洲灣、莫三比克海峽等等。

印度洋有很多島嶼,其中大部分是大陸島,如馬達加斯加島、斯里蘭卡島、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明打威群島等。留尼旺島、葛摩群島、阿姆斯特丹島、克羅澤群島、凱爾蓋朗群島為火山島。拉克沙群島、馬爾地夫群島、查戈斯群島,以及爪哇西南的聖誕島、科科斯群島都是珊瑚島。


[編輯] 氣候
印度洋大部分位於熱帶,經常有熱帶氣旋產生。於十月至隔年四月有強烈東北風吹拂,五月至十月則有盛行南風及西風。阿拉伯海上強烈的季風為印度次大陸帶來了降雨,南半球的風大多溫和,但模里西斯附近的暴風雨卻十分劇烈。


[編輯] 資源
石油極為豐富,波斯灣、紅海、阿拉伯海、孟加拉灣、蘇門答臘島與澳洲西部沿海都蘊藏有海底石油。波斯灣是世界海底石油最大的產區。

海水上層浮遊生物很豐富,盛產飛魚、金鯖、金槍魚、馬鮫魚等,鯨、海豹、企鵝也很多。棘皮動物中多海膽、海參、蛇尾、海百合等。海生哺乳動物中儒艮是印度洋的特產。波斯灣和斯里蘭卡島盛產珍珠。此外,植物有各種藻類及各種紅樹林。


[編輯] 交通運輸
印度洋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溝通亞洲、非洲、歐洲和大洋州的交通要道。向東通過馬六甲海峽可以進入太平洋,向西繞過好望角可達大西洋,向西北通過紅海、蘇伊士運河,可入地中海。航線主要由亞、歐航線和南亞、東南亞、南非、大洋洲之間的航線。印度洋的海底電纜多分佈在北部,重要的線路有亞丁—孟買—馬德拉斯—新加坡線;亞丁—科倫坡線;東非沿岸線。塞席爾群島的馬埃島、模里西斯島和科科斯群島是主要的海底電纜樞紐站。沿岸港口終年不凍,四季通航。

南冰洋

南冰洋
南冰洋,又稱南極海,是圍繞南極洲的海洋,也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南部的海域。以前人們一直認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一直延伸到南極洲,南冰洋的水域被視為「南極海」,但因為海洋學上發現南冰洋有重要的不同洋流,於是國際水文地理組織于2000年確定其為一個獨立的大洋,成為五大洋中的第四大洋。但在學術界依舊有人認為依據大洋應有其對應的中洋脊而不承認「南冰洋」這一稱謂。

參見:洋流的南極繞極環流部分。

國際水文地理組織定義南冰洋為以南緯60度為界的經度360度內,包圍南極洲的海洋,主要有羅斯海、別林斯高晉海、威德爾海、阿蒙森海,部分南美洲南端的德雷克海峽以及部分紐西蘭南部的斯克蒂亞海,面積2032萬7千平方公里,海岸線長度為17,968公里。海洋學家對此定義仍有不少異議,澳洲的地圖將澳洲和紐西蘭以南的洋麵都標注為南冰洋,而不是印度洋。

在三千萬年前,當南極洲和南美洲分離時,環繞南極洲的洋流才開始出現,因此南冰洋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大洋。南極洋流和北方暖水的匯合處,是南冰洋的天然邊界,南極洋流在紐西蘭南部維持在南緯60度左右,在大西洋部分,由於強西風帶的作用,可到達南緯48度的地方。


南冰洋與北冰洋的冰蓋年度變化情況(白色部份)南冰洋的海水溫度在-2℃至10℃之間,洋流圍繞南極洲從西向東流,由於極地冰蓋和海水之間的溫差造成洋流的動力很大,在南緯40度到洋流邊界,是地球上最強烈的風帶。在冬季,太平洋方向南緯65度以南,大西洋方向南緯55度以南的海洋都被冰封,水面以下的溫度都會達到0℃以下,但在南美洲沿岸有的地方,由於來自陸地的暖風,可以保持海岸不封凍。

南冰洋的海洋深度在4到5公里,南極洲南極洋流有21,000公里長,是世界上最長的洋流,流量為1億3千萬立方米/秒,等於全世界所有河流流量總合的100倍。

最低點 -7,235 m, 南桑威奇海溝,在南桑威奇群島東側

太平洋

太平洋
太平洋(拉丁文原文為Mare Pacificum,意為「平靜的海洋」,由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命名),是地球上五大洋中面積最大的洋,面積1億5,555萬7千平方公里[1],而在南冰洋成立前,原面積1億8,130萬平方公里[2],它從北極一直延伸至南極,其西面為亞洲、大洋洲,東面為美洲,覆蓋著地球約46%的水面及約32%的總面積,比地球上所有陸地面積加起來還要大[3] 。赤道將太平洋分為北太平洋及南太平洋。北面連接白令海峽,南面則以南緯60度為界,與南冰洋相連海水性質

從國際太空站看太平洋上的日落。積雨雲如鐵砧般的雲頂清晰可見。太平洋水溫隨緯度而異,在極地附近接近冰點,在赤道則大約為25至30°C(84°F)左右。海水的含鹽量則在中緯度較高:靠近赤道的水全年雨量充足,靠近極地則因寒冷而少蒸發,以致這兩處的含鹽量較低。整體來說,太平洋的海水要比大西洋的溫暖。 在北半球,太平洋表面海水主要以順時針方向流動(北太平洋渦漩),在南半球則以反時針方向流動。北赤道洋流沿北緯15度,受信風帶動向西推進,到達菲律賓附近轉向北方,與日本洋流(又稱黑潮)會合。

在大約北緯45度,黑潮分成兩支。往南的一支重返北赤道洋流。另一支往北形成阿留申洋流,接近北美洲時推動白令海峽反時針方向的水流,往南成為寒冷緩慢的加利福尼亞洋流。

南赤道洋流沿赤道往西流動,在新幾內亞往東南一轉,在大約南緯50度完全轉往正東方向。洋流在這段自西沿南太平洋流動,是為南極繞極環流一段。到達智利海岸時,洋流分成兩支:一支經合恩角流進大西洋,另一支向北成為秘魯洋流。


[編輯] 地貌

太平洋被周圍許多的火山和海溝以環形圍住。安山岩線(The andesite line)是太平洋地貌中最重要的分界線,將中部太平洋盆地較深層的火成鎂鐵岩及大陸邊沿的半沉降火成長英岩分隔開來。安山岩線沿加里福尼亞州西端島嶼、阿留申群島南端、堪察加半島東端、千島群島、日本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索羅門群島,直達紐西蘭;亦向東北伸延至安第斯山脈西端、南美洲及墨西哥,再折返加州。印尼、菲律賓、日本、新幾內亞、紐西蘭等澳洲大陸及亞洲大陸的東部延伸地區全在安山岩線以外。


[編輯] 陸地
完全處於太平洋海域內的最大陸地是新幾內亞島——也是世界第二大島嶼。太平洋上幾乎所有較小的島嶼都位於北緯30度及南緯30度之間,由東南亞延伸至復活節島;其餘的太平洋海域差不多都全被水覆蓋著。

連接夏威夷、復活節島和紐西蘭而成的玻里尼西亞大三角包圍了不少島嶼,它們分別是庫克群島、馬克薩斯群島、薩摩亞群島、社會群島、托克勞群島、湯加群島、土阿莫土群島、吐瓦魯群島和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

赤道以北及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有許多密克羅尼西亞的小島,當中包括加羅林群島、馬紹爾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

在太平洋的西南角則有由新幾內亞為首的美拉尼西亞。其他美拉尼西亞的重要群島還有俾斯麥群島、斐濟群島、新喀里多尼亞島、索羅門群島和新赫布里底群島等。

太平洋的島嶼一共分成四個類型:陸邊島、海島、珊瑚礁和uplifted coral platforms。陸邊島位於安山岩線以外,包括紐西蘭的紐幾內亞島和菲律賓群島。這些島和附近的大陸相連。海島是由火山作用形成的火山島,很多還是活火山,如布干維爾島、夏威夷島和索羅門群島。


[編輯] 歷史與經濟

由奧特利烏斯於1589年繪製的地圖Maris Pacifici。大概是第一張印有太平洋的印刷地圖。在史前時期太平洋地區發生過多次重要遷徙,最顯著的一次是南島語人(更明確地應是玻里尼西亞人)從亞洲海邊遷至大溪地,然後到達夏威夷和紐西蘭,後來還到了復活節島。

歐洲人於十六世紀早期見到了太平洋,最早的是曾橫渡巴拿馬海峽的西班牙航海家巴爾沃亞(Vasco Núñez de Balboa)(1513年)及以後在環球航行中橫渡太平洋的麥哲倫(1519年-1522年)。


[編輯] 環境問題
海洋污染指的是向海洋排放有害化學品或粒子。最大的兇手是流進海洋的河流,它們帶著許多被用作肥料的化學物質,還有家畜和人類的廢物。大量耗氧化合物導致生物缺氧以及形成死區。

北冰洋

北冰洋
北冰洋地區
北冰洋的影片北冰洋(Arctic Ocean),又稱北極海,位於北極圈內,大致以北極點為中心。北冰洋是世界五大洋中最小最淺的。面積1405.6萬平方公里,約占世界大洋麵積的3.6%。平均深度1200-1300米,為世界大洋平均深度的三分之一。最深處為南森海盆,深度為5450米。

有部分人因為通航不重要和面積較小,故不承認本海洋是真正的「洋」,而稱為「北極海」,但北冰洋是被國際上認可合符大洋定義的名詞。

北冰洋有巴倫支海、 波弗特海、楚克奇海、東西伯利亞海、格陵蘭海、哈得遜灣、哈得遜海峽、喀拉海、拉普捷夫海、白海和巴芬灣等邊緣海和陸間海。

洋麵上有長年不化的冰層,占北冰洋麵積的三分之二,厚度多在2-4米左右。中央的海冰已持續存在300萬年,是永久性的海冰。水溫大部分時間在0℃以下。當海水向南流進大西洋時,瓦解的冰山就隨之流入大西洋,給航運帶來威脅。1912年4月15日,鐵達尼號客輪就是撞到漂流的冰山而沉沒的,造成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

北冰洋島嶼很多,數目僅次於太平洋,總面積達400萬平方公里。主要島嶼有格陵蘭島、斯瓦爾巴群島、北極群島等。

由於嚴寒,北冰洋區域內的生物種類很少。植物以地衣、苔蘚為主。動物有北極熊、海象、海豹、鹿、鯨等,但數量已日趨減少。

2006年9月20日,歐洲環境衛星發回的圖片顯示,歐洲北部至北冰洋一帶的永凍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鬆動融化。


[編輯] 北極海的天然資源與各國紛爭

北極地區礦藏、天然氣、魚及夏季航道也會出現在北極海。美國、俄國、加拿大、丹麥、挪威均在北極海的不如部份聲稱擁有領土,各國屢就北極控制權發生爭議。但沒有國家可證明其大陸架伸延到北極,國際法規定北極不屬於任何國家。

2007年8月2日俄羅斯北冰洋勘探小組周四乘小型潛艇,將裝有俄羅斯國旗的容器,放到北極海脇宣示主權。

2007年8月11日加拿大宣稱將會在北極興建兩座軍事設施,以宣示加國在北極的主權。 次日,丹麥派遣一支由科學家組成的探險隊前往北極冰層,展開歷時1個月的考察任務,以尋找有關丹麥擁有北極地區主權的證據。

2008年11月13日 星期四

大西洋

大西洋
大西洋大西洋(Atlantic Ocean),是世界第二大洋,原面積8,221萬7千平方公里,在南冰洋成立後,面積調整為7,676萬2千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處波多黎各海溝深達8605米。從赤道南北分為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北面連接北冰洋,南面則以南緯66度與南冰洋接連。洋流
墨西哥灣流、北大西洋漂流、東格陵蘭洋流、西格陵蘭洋流、拉布拉多洋流、加那利洋流、北赤道暖流、加勒比洋流、安的列斯洋流、南赤道洋流、巴西洋流、福克蘭洋流、西風漂流、本格拉洋流、幾內亞洋流

地中海

地中海的衛星地圖
地中海,被北面的歐洲大陸,南面的非洲大陸和東面的亞洲大陸被圍著。東西長約4000千米,南北最寬處大約為1800千米,面積251.6萬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陸間海。

地中海西部通過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接,東部通過土耳其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黑海相連。19世紀時開通了的蘇伊士運河,接通了地中海與紅海。 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之一,而其附屬的大西洋卻是年輕的海洋。地中海處在歐亞板塊和非洲板塊交界處,是世界是強地震帶之一。地中海地區有維蘇威火山、埃特納火山。

地中海作為陸間海,風浪較小,加之沿岸海岸線曲折、島嶼眾多,擁有許多天然良好的港口,成為溝通三個大陸的交通要道。這樣的條件,使地中海從古代開始海上貿易就很繁盛,促進了古代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羅馬帝國等的發展。現在也是世界海上交通的重要地區之一。其沿岸的腓尼基人、克里特人、希臘人,以及後來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是航海業發達的民族。著名的航海家如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都出自地中海沿岸的國家。

地中海的沿岸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暖濕潤,被稱作地中海性氣候。植被,葉質堅硬,葉面有蠟質,根系深,有適應夏季乾熱氣候的耐旱特徵,屬亞熱帶常綠硬葉林。這裡光熱充足,是歐洲主要的亞熱帶水果產區,盛產柑橘、無花果和葡萄等,還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欖。


[編輯] 沿岸國家
歐洲國家 : (從西至東排序)西班牙、法國、摩納哥、義大利、 馬耳他(島)、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蒙特內哥羅、阿爾巴尼亞、希臘、賽普勒斯(島)。
亞洲國家 : (從北至南排序)土耳其、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
非洲國家 : (從東至西排序)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

地中海是一個海洋小作品。你可以通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敘利亞阿拉伯共和國

敘利亞國旗
敘利亞國徽
敘利亞阿拉伯共和國(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بيّة السّوريّة,簡稱:敘利亞,1946年4月7日獨立),地理上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東岸,屬於中東國家,首都大馬士革。敘國北與土耳其接壤,東同伊拉克交界,南與約旦毗連,西南同黎巴嫩和以色列為鄰,西瀕地中海;1944年1月1日宣布獨立,1946年4月7日被世界認可為正式獨立國家,國土面積185180平方公里,人口17,585,540(2002年),現任總統巴沙爾·阿薩德(Bashar al-Assad,2000年7月1日宣誓就職),總理穆罕默德·穆斯塔法·米魯( Mohammed Mustafa Miro,2000年3月任職)。敘利亞阿拉伯共和國
通稱:敘利亞

國旗 國徽

國歌:敘利亞阿拉伯共和國國歌
自然地理
(實際管轄區)

首都 大馬士革
最大城市 大馬士革
面積
國土面積:185,180平方公里(世界第86名)
水域率:0.06%

地理最高點 赫爾蒙山:海拔2814米
海岸線總長 183
時區 UTC +2
人民生活
官方語言 阿拉伯語
人口
總人口:19,043,000人(2005年)(世界第55名)
人口密度:103/km2(世界第96名)

主要節日 獨立日:1946年4月7日

政治文化
國家領導人
國家元首:總統:巴沙爾·阿薩德
政府首腦:總理:穆罕默德·穆斯塔法·米魯

經濟實力
貨幣單位 敘利亞鎊
國家資料
國際域名縮寫 .SY
國際電話區號 963

匈牙利共和國

匈牙利國旗
匈牙利國徽
匈牙利共和國(匈牙利語:Magyar Köztársaság),簡稱匈牙利(Magyarország),是一個位於歐洲中部的內陸國家。與它接壤的國家包括奧地利、斯洛伐克、烏克蘭、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首都為布達佩斯。國花為天竺葵。
Magyar Köztársaság
匈牙利共和國
通稱:匈牙利

國旗 國徽

國家格言:無
國歌:《天佑匈牙利人》(Himnusz)
自然地理
(實際管轄區)

首都 布達佩斯
最大城市 布達佩斯
面積
國土面積:93,030平方公里(世界第108名)
水域率:0.74%

時區 UTC +1
夏時制:UTC+2
人民生活
官方語言 匈牙利語
人口
總人口:10,076,581人(2006年估計)(世界第79名)
人口密度:108.31/km2(世界第69名)

民族 匈牙利人
主要節日 1848年革命紀念日:3月15日
國慶日:8月20日
1956年革命紀念日:10月23日
政治文化
政治體制 議會民主制
國家領導人
國家元首:總統:紹約姆·拉斯洛
政府首腦:總理:費倫茨·久爾恰尼

經濟實力
GDP(PPP) 1142.73億美元(2006年)
PPP-1583.04億美元(2006年)
人均GDP(PPP) 11.340 美元(2006年)
PPP-17,300美元(2006年估計)
HDI 0.874(高,2007年)
中央銀行 匈牙利國家銀行
貨幣單位 匈牙利福林(HUF)
國家資料
國家象徵 國花:天竺葵
國家代碼 HUN
國際域名縮寫 .hu
國際電話區號 +36
編輯

奧地利共和國

奧地利國旗
奧地利國徽
奧地利茵斯布魯克Nordpark登山電車奧地利奧地利共和國(德語:Republik Österreich),是一個位於歐洲中部的內陸國家。與多國接壤,東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義大利和斯洛維尼亞,西面是列支敦斯登和瑞士,北面則是德國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
Republik Österreich
奧地利共和國
通稱:奧地利

國旗 國徽

國家格言:無
國歌:《山之國,河之國》
(Land der Berge, Land am Strome)
自然地理
(實際管轄區)

首都 維也納
最大城市 維也納
面積
國土面積:83,871平方公里(世界第115名)
水域率:1.3%

時區 UTC+1
人民生活
官方語言 德語
人口
總人口:8,292,322(2006年估計)
8,032,926(2001年人口普查統計)(世界第92名)

人口密度:99/km2(世界第99名)

民族 奧地利裔
主要節日 獨立日為1955年7月27日
政治文化
政治體制 民主共和
國家領導人
國家元首:總統:海因茨·菲舍爾
政府首腦:總理:Alfred Gusenbauer

經濟實力
GDP(PPP) 3070.7億美元(2005年估計)
人均GDP(PPP) 37,117美元(2005年估計)
HDI 0.948(高,2007年)
貨幣單位 奧地利歐元
國家資料
國家象徵 國花:火絨草
國家代碼 AUT
國際域名縮寫 .at
國際電話區號 +43

瑞士

瑞士國旗
瑞士國徽
瑞士日內瓦湖瑞士(德語:die Schweiz;法語:la Suisse;義大利語:Svizzera;羅曼什語:Svizra)全名為瑞士聯邦(德語: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法語:Confederation suisse;義大利語:Confederazione Svizzera;羅曼什語:Confederaziun svizra),是一個位於歐洲中部(或歸類于西歐)的聯邦制國家(雖沿用舊稱"瑞士邦聯",但在1848年改憲後已實行聯邦制),與德國、法國、義大利、奧地利及列支敦斯登接壤。瑞士也是世界著名的中立國,歷史上一直保持政治與軍事上的中立,但她同時也參與國際事務,許多國際性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瑞士。瑞士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五萬美元,居世界前列。有世界公園的美譽。

瑞士的ISO 3166雙羅馬字母國家代號是「CH」,這代號是來自法語「confédération helvetique」和拉丁語「Confœderatio Helvetica」。

現時我們所聽到的「瑞士」是法語suisse的音譯。瑞士邦聯
Confoederatio Helvetica (拉丁語)
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 (德語)
Confédération suisse (法語)
Confederazione Svizzera(義大利語)
Confederaziun svizra (羅曼什語)
通稱:瑞士

國旗 國徽

國家格言:Unus pro omnibus, omnes pro uno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國歌:《瑞士詩篇》
自然地理
(實際管轄區)

首都 伯恩(邦聯首都)
最大城市 蘇黎世
面積
國土面積:41,285平方公里(世界第132名)
水域率:4.2%

時區 UTC+1(夏時制:UTC+2)
人民生活
官方語言 德語、法語、義大利語、羅曼語
人口
總人口:7,523,934(世界第96名)
人口密度:182/km2(世界第44名)

主要節日 國慶日:8月1日
政治文化
政治體制 聯邦制、議會共和制、直接民主制
國家領導人
國家元首:聯邦委員會:七位委員
政府首腦:聯邦委員會委員:

莫里茨·洛伊恩貝格爾
帕斯卡爾·庫什潘 (總統)
薩穆爾·施密特
米舍利娜·卡爾米-雷伊
漢斯-魯道夫·梅爾茨 (副總統)
多麗絲·洛伊特哈爾德
艾維琳·威德默-施倫普夫

經濟實力
GDP(PPP) 2,962億美元(第38位,2007年)
人均GDP(PPP) 38,706美元 (第6位)
HDI 0.955(高,2007年)
中央銀行 瑞士國家銀行
貨幣單位 瑞士法郎(CHF)
國家資料
國家代碼 CHE
國際域名縮寫 .ch
國際電話區號 +41
編輯

歐洲

歐洲位置圖
歐洲美景歐洲,全稱歐羅巴洲(希臘文:Ευρώπη),字源於希臘神話的「歐羅巴」,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積10,180,000 平方公里(3,931,000 平方英里),人口7億1千2百萬(2008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亞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48個已獨立國家,歐洲東以烏拉山脈、烏拉河,東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脈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蘭海、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歐洲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馬羅基角,歐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陸,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歐亞大陸,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歐洲名字的來歷可能是來自希臘神話中的一個叫做歐羅巴的女子,她受到變成公牛的宙斯的引誘。[1]一個更學術性的說法是:這個詞可能來源於閃族語(ereb),表示「日落之地」。[2]

通常,根據政治、經濟、文化或實際考慮,歐洲的邊界線並不總是一樣的。這就使得人們產生了幾個不同「歐洲」的觀念。
歐洲緯度是在北緯35度以北,大部分屬溫帶氣候,並向北延伸至北極圈,故北歐西部及南部屬溫帶氣候。整個歐洲不存在最熱月平均氣溫高於30攝氏度的酷暑區,亦不存在最冷月平均氣溫低於零下20攝氏度的酷寒區。在西風的吹拂及洋流的調節之下,西歐的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宜人居住,多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東歐則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南歐緊鄰地中海,夏乾冬雨,全球具有此類特徵的氣候即被稱為地中海型氣候。北歐及東歐的北冰洋沿岸地區屬於寒帶苔原氣候
歷史
主條目:歐洲歷史

英國倫敦西南部的巨石陣歐洲擁有悠久而輝煌的歷史。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2500年西歐的凱爾特人就出現了巨石文化,現在還留有歐洲巨石建築遺跡。地中海東部的愛琴海被認為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希臘人的祖先就定居在愛琴海的克里特島,它也成為了古希臘文明的發源地,並且逐漸發展出城邦文化。公元前5世紀,伯羅奔尼撒戰爭過後,古希臘本土逐漸走向衰落,但是其文化影響力繼續擴大,公元前3世紀,來自希臘邊境馬其頓王國的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和波斯,建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將希臘文化傳播到亞洲和非洲地區,史稱希臘化時代,給人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屋大維,羅馬帝國的建立者繼希臘後,羅馬興起,于公元前27年成立羅馬帝國,成為了一個統治歐洲、西亞和北非的大帝國,地中海成為其內海。亞平寧半島是當時歐洲政治和經濟的中心地區。公元1世紀後,基督教逐漸在羅馬境內傳播開來。313年,被定為羅馬國教,取得了在歐洲的統治地位。3世紀後,羅馬帝國逐漸衰弱,395年分裂成為東西兩個帝國。北歐的日爾曼人及東歐的斯拉夫人相繼興起。在4世紀,來自東方的匈奴人迫使東歐各族不斷向西遷移。376年,匈奴人擊敗東哥德王國,哥德人被迫渡過多瑙河進入西羅馬帝國。西哥德人于436年滅亡西羅馬帝國,西歐進入中世紀,但帝國的東半部(東羅馬帝國)則持續發展至1453年被鄂圖曼土耳其人所滅。

中世紀時期,許多民族相繼建立王國,採行封建采邑制,戰爭不斷。查理曼大帝在公元800年建立了查理曼帝國,但在843年即分裂,該帝國的東半部發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許多國家的雛型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建立起來的。天主教教會在西歐握有極大力量,所有知識傳承都在修道院中進行,宗教迫害和十字軍東征給歐洲人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這一時期被啟蒙時代的學者稱為黑暗時代。在這段時間內,歐洲,尤其是南歐和東歐遭受了亞洲遊牧民族的多次入侵,比如阿拉伯人、馬扎爾人、阿瓦爾人、蒙古人和土耳其人。


法國大革命時,人民攻陷巴士底監獄從14世紀開始,在南歐和西歐的一些國家中,特別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和英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通過地理大發現和對海外的冒險,足跡遍及了非洲、美洲和亞洲。同一時期歐洲開始發生文化的大量精進,被稱為文藝復興,這也引發了宗教革命,許多國家脫離天主教教會的管轄而改奉新教,政教合一的各國常因教派不同而引發政爭,甚至有許多的宗教戰爭。在西歐的政教紛擾之際,東方信奉東正教的俄羅斯則在彼得大帝及隨後的幾位沙皇領導下逐漸強盛。

17世紀末,英國政治上發生了光榮革命,18世紀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隨即影響了歐洲大陸,也促進了民族國家的興起,北美十三州從英國殖民地的地位獨立建國,歐陸上的法國則發生法國大革命及拿破崙稱帝;德國、義大利則在19世紀完成統一,隨著科技的進步、對外界的不斷探索及進化論的提出,歐洲成為帝國主義的搖籃,撂奪全世界的資源。

20世紀初,帝國主義的極度擴張終於導致歐洲變為戰爭策源地,發生兩次世界大戰,使歐洲遭受了很大的創傷。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歐洲各國間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除了中國、日本與美國之外,歐洲還是主要的戰場。其間,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二戰後,在蘇聯的影響下,又出現了一批社會主義國家。從1950年代開始,出現了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及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締約國兩個集團對峙的局面。歐洲被劃分為兩個主要的政治經濟陣營:東歐的共產主義和西歐的資本主義,直到1990年左右,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結束,歐洲的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現在,「歐洲」這個詞被更廣泛的用來作為歐盟的代名詞。現在歐盟有27個成員國,更多的一些成員身份談判正在或即將進行。所有歐洲聯盟成員國都是歐洲議會的成員國
地形

這張歐洲地理環境的衛星照片很詳細的顯示了山脈、半島、島嶼以及乾旱與寒冷的地區歐洲的地形樣貌頗為豐富。不列顛群島及愛爾蘭島是平原、丘陵與高地混雜的地形,在西歐法國、荷蘭、比利時部分以平原為主,其中荷蘭有許多低窪地區是填海造陸而成。法國與西班牙、安道爾以庇里牛斯山山脈為界,南歐的伊比利半島多丘陵地,各丘陵間則有平原,義大利半島亦以丘陵地為主,穿插許多小面積平原,巴爾幹半島則多山地。阿爾卑斯山山脈橫亙歐洲中部,也就是德國南部、瑞士、捷克、斯洛伐克及義大利北部;德國北部則為平原地型。東歐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地形,歐洲的東南界為高加索山脈,其主峰鄂爾布魯士峰海拔5642米,是歐洲最高峰。北歐則多冰河地形,斯堪地納維亞半島及丹麥的沿海有許多冰河切割消溶入海後所造成的峽灣地形,冰島則除了冰河地形以外有很多火山地形。

香港

香港區徽
香港區旗
香港,全稱香港特別行政區(粵語發音 文件-播放,漢語發音 文件-播放),英文為Hong Kong,英文全稱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英文簡稱為 HKSAR [10],是中華人民共和國[11]首個特別行政區,位處華南沿岸、珠江口以東,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內陸地區,以及262個大小島嶼組成[2]。北接廣東省深圳市,南面是廣東省珠海市萬山群島,西面是澳門及珠海市。香港地名的來源有多種說法,至今仍有爭議。

香港開埠前乃一有少量人口的漁村,1842年因大清帝國對外戰敗,香港的領域被分批割讓及租借予英國成為殖民地,香港從而在法治、醫療、衛生、基礎建設等等,獲得比中國其他地方較優的發展機會。香港又因其當時英國海外屬土的特殊地位,避過了國內軍閥內戰、國共內戰及文化大革命等災難。 於1941年至1945年期間,香港被日本入侵及佔領,為期3年零8個月。 1984年,中英兩國落實香港前途,決定香港於1997年7月1日結束英國統治,主權交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方承諾特別行政區依據一國兩制執行資本主義制度,主權交還後50年內不會實行中國內地的社會主義,亦可享受除外交及軍事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是為「港人治港、高度自治」[12]。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全球其中一個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區。香港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並以全亞洲最廉潔政府之一、全亞洲最良好治安之一、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制而聞名於世[13]。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區旗 區徽


從太平山拍攝維多利亞港兩岸的夜景

香港位置
政府總部 位於中環 [1]
最大分區 離島區(以面積計);沙田區(以人口計)
面積 [2]
土地面積:1,104.04km²
管轄總面積:2,755.03km²
水域率:59.9%

最高點 大帽山,海拔957m [2]
時區 香港時間 UTC+8[3]
人民生活
官方語言 中文、英文[4]
人口[5]
總人口:6,963,100人(2007年)
人口密度:6,350/km²(2006年)
人口密度排名:全世界第3

民族 華裔95%,菲律賓籍1.5%,印尼籍1.3%[6]
政治文化
政治體制 代議民主制
適用憲法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法律制度 普通法
政府首長 行政長官[7]:曾蔭權爵士
重要日期 1841年1月26日:查理·義律佔香港島
1842年8月29日: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
1860年10月18日:北京條約割讓九龍
1898年7月1日: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
1941年12月25日——1945年8月15日:日治時期
1997年7月1日:特別行政區成立

主要節慶 國慶日:10月1日

特區成立紀念日:7月1日

經濟實力
貨幣單位 港元(HKD)
GDP 2067.07億美元(IMF數據排名37位)
人均GDP 31,270美元(IMF數據排名27位)
HDI 0.937 (高,2007年列第21位)
堅尼系數 0.533[8] (高,2006年)
中央銀行 香港金融管理局
(行使部分中央銀行的職能),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
渣打銀行,
中國銀行 (香港)
(以上銀行行使發行貨幣的職能)
其他資料
地區代碼 HKG
文化象徵 市花:洋紫荊(Bauhinia blakeana,1965年起[9])
品牌形象:飛龍標誌(2001年起)

頂級域名 .hk
國際電話區號 852

寮國

寮國國徽
寮國國旗
寮國寮人民民主共和國,簡稱寮國(新馬兩國也稱之為“寮國”,而中國大陸和港澳則譯作老撾),是中南半島上的一個內陸國家,也是東南亞地區中僅有的兩個社會主義國家之一,另一為越南。歷史上曾是真臘王國的一部份。寮國是東南亞國協成員,也是世界低度開發國家之一。
寮人民民主共和國
通稱:寮國

國旗 國徽

國家格言:和平、獨立、民主、團結、繁榮
國歌:寮人民民主共和國國歌
自然地理
(實際管轄區)

首都 永珍
最大城市 永珍
面積
國土面積:236,800平方公里(世界第79名)
水域率:2%

時區 UTC+7(東七區)
人民生活
官方語言 寮語
人口
總人口:5,635,967(世界第101名)
人口密度:24/km2(世界第146名)

主要節日 獨立日:1949年7月19日 (自法國)
共和日:1975年12月2日

政治文化
政治體制 議會制、議行合一的社會主義共和國
國家領導人
國家元首:國家主席:朱馬利·賽雅貢
政府首腦:總理:布阿索內·布帕萬

經濟實力
人均GDP(PPP) 653美元(2007年)
HDI 0.601(中,2007年)
貨幣單位 1新基普=100分
國家資料
國家象徵 國花:塔樹花

國際域名縮寫 .la
國際電話區號 856
編輯

泰國

泰國國徽
泰國國旗
泰國遊記泰國,全稱泰王國,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東臨寮國和柬埔寨,南面是暹羅灣和馬來西亞,西接緬甸和安達曼海。在1949年5月11日以前,泰國的名稱是暹羅。泰王國
通稱:泰國

國旗 國徽

自然地理
(實際管轄區)

首都 曼谷
最大城市 曼谷
面積
國土面積:513,115平方公里(世界第49名)
水域率:0.4%

地理最高點 因他暖山:海拔2,545公尺
時區 UTC+7
人民生活
官方語言 泰語
人口
總人口:65,444,371(世界第19名)
人口密度:127/km2(世界第59名)

民族 泰族、華人、馬來族
主要節日 4月13日至4月15日:潑水節
12月5日:國王誕辰
政治文化
政治體制 君主立憲
國家領導人
國家元首:國王:蒲美蓬·阿杜德
政府首腦:首相:頌猜·旺沙瓦

經濟實力
GDP(PPP) 7077.6億泰銖(約合1兆9660億美元(2006年))
人均GDP(PPP) 7,900美元(2007年)
貨幣單位 銖
國家資料
國家象徵 國花:金鏈花
國樹:桂樹

國際域名縮寫 .th
國際電話區號 66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國幑
馬來西亞國旗
馬來西亞,簡稱大馬(馬來語:Malaysia),東南亞的國家之一。馬來西亞是一個由十三州和三個聯邦直轄區組成的聯邦體制國家,面積達329847平方公里,首都為吉隆坡,政治機關則位於布城。馬來西亞共分為兩大部分,之間隔著南中國海:一個是位於馬來半島的西馬來西亞,北接泰國,南部隔著柔佛海峽,以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連接新加坡;另一個是東馬來西亞,位於婆羅洲島上的北部,南部接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而汶萊國則位於沙巴州和砂拉越州之間,由於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接近赤道,故馬來西亞的氣候屬於熱帶型雨林氣候。

馬來西亞的國家首腦稱為最高元首,而行政政府是由首相所領導,國會體制是沿襲自英國的威斯敏斯特製度。在外交,馬來西亞在1957年9月17日加入聯合國組織,也是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英聯邦、不結盟運動和伊斯蘭會議組織的成員國,同時也是東南亞國協(英語:ASEAN)的創立國之一。主要參與的軍事行動有五國聯合防衛和聯合國維和行動。馬來西亞
Malaysia
مليسيا‎

通稱:馬來西亞

國旗 國徽

國家格言:團結就是力量
(馬來語:Bersekutu Bertambah Mutu)
國歌:《我的國家》
(馬來語:Negaraku)
自然地理
(實際管轄區)

首都 吉隆坡(行政中心為布城)
最大城市 吉隆坡:4,000,000人(2007年)
新山:1,000,000人(2007年)
怡保:1,000,000人(2007年)
古晉:600,000人(2007年)
亞庇:550,000人(2007年)

面積
國土面積:329,750平方公里(世界第64名)
水域率:0.3%

時區 GMT+08:00
人民生活
官方語言 馬來語、 英語、 華語 、淡米爾語
人口
總人口:27,170,000人(2007年)(世界第43名)
人口密度:69/km2(世界第97名)

民族 馬來族:40.1%
華族:25.1%
印度族:7.5%
其他民族:27.3%
其他民族有卡達山族、伊班族等

主要宗教 回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印度教等
主要節日 開齋節、農曆新年、屠妖節等
國慶日:1957年8月31日

政治文化
政治體制 聯邦國會君主立憲制
國家領導人
國家元首:最高元首:米占·再納·阿比丁
政府首腦:首相:阿都拉·巴達威

經濟實力
人均GDP(PPP) $5,040美元
HDI 0.811(高,2007年)
中央銀行 馬來西亞國家銀行(馬來語:Bank Negara Malaysia)
貨幣單位 馬幣(RM/MYR)
國家資料
國家象徵 國花:大紅花

國家代碼 MYS
國際域名縮寫 .my
國際電話區號 +60

新加坡-新加坡共和國

新加坡國旗
新加坡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Singapore,馬來語:Republik Singapura,坦米爾語:சிங்கப்பூர் குடியரச【讀:Cingkappūr Kudiyarasu】),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也是一個城市國家。該國位於馬來半島南端,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峽與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隔,並以長堤相連於新馬兩岸之間。新加坡的國土除了本島之外,還包括周圍數島。

1819年,任職于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史丹福·萊佛士與柔佛蘇丹簽訂條約,獲准在新加坡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由於地理位置特殊,新加坡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一直是大英帝國在東南亞最重要的據點,經萊佛士努力,逐漸發展成繁榮的轉口港。1942年至1945年間,新加坡曾被日軍佔據三年半之久,之後回歸英國管轄。1965年獨立後,新加坡在短時間內由發展中國家迅速轉變成為經濟富裕的已開發國家,其人民生活水平也因此得以快速提高,從而位居世界之前列。此外,作為亞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新加坡在城市保潔方面效果顯著,故亦有「花園城市」之美稱。Republik Singapura(馬來語)
Republic of Singapore(英語)
新加坡共和國(華語)
சிங்கப்பூர் குடியரசு(坦米爾語)
通稱:新加坡

國旗 國徽

國家格言:Majulah Singapura
(馬來文:前進吧,新加坡)
國歌:前進吧,新加坡
聆聽 文件-播放
自然地理
(實際管轄區)

首都 新加坡
最大城市 新加坡
面積
國土面積:707.1平方公里(世界第178名)
水域率:1.444%

最長河流 實里達河[1]
海岸線總長 193公里
時區 UTC+8
人民生活
官方語言 英語(法定行政及文書用語)
法定國語:馬來語
官方認可:華語、坦米爾語

人口
總人口:4,483,900人(世界第117名)
人口密度:6,369/km2(世界第4名)

民族 華人、馬來人、印度人、歐美裔人等
主要宗教 佛教、道教、印度教、伊斯蘭教等
主要節日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華族新年)
國慶日:1965年8月9日(獨立自馬來西亞)

政治文化
政治體制 議會民主制
國家領導人
國家元首:總統:納丹
政府首腦:總理:李顯龍

經濟實力
GDP(PPP) 1,240億美元
人均GDP(PPP) 30,228美元
HDI 0.922(高,2007年)
中央銀行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貨幣單位 新加坡元(SGD)
國家資料
國家象徵 國家標識:獅子頭標誌
國花:卓錦萬代蘭
地標:魚尾獅、濱海藝術中心

國家代碼 SIN
國際域名縮寫 .sg
國際電話區號 +65
編輯

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烏茲別克共和國

烏茲別克國旗
烏茲別克共和國(O'zbekiston Respublikasi 或 O'zbekiston Jumhuriyati,1991年- ),簡稱烏茲別克,是一個位於中亞的內陸國家,1991年從原蘇聯獨立。是世上兩個雙重內陸國之一。

O'zbekiston Respublikasi
O'zbekiston Jumhuriyati
烏茲別克共和國
烏茲別克

國旗 國徽

自然地理
(實際管轄區)

首都 塔什干
面積
國土面積:447,400平方公里(世界第55名)
水域率:%

時區 UTC +5
人民生活
官方語言 烏茲別克語
人口
總人口:25,563,441(世界第41名)
人口密度:57/km2(世界第111名)

民族 有129個民族,烏茲別克族占78.8%、俄羅斯族占4.4%、塔吉克族占4.9%、哈薩克族占3.9%、韃靼族占1.1%、卡拉卡爾帕克族占2.2%、吉爾吉斯族占1%、朝鮮族占0.7%。其它民族還有烏克蘭、土庫曼和白俄羅斯族等。
政治文化
國家領導人
國家元首:總統:伊斯蘭·卡里莫夫
政府首腦:總理:沙夫卡特·米爾茲亞耶夫

經濟實力
貨幣單位 蘇姆(或稱:索姆)
國家資料
國際域名縮寫 .uz
國際電話區號 998

阿富汗-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

阿富汗國旗
(簡稱阿富汗;普什圖語/波斯語:Afğānistān, افغانستان)是一個位於亞洲西南部的內陸國家,坐落在亞洲的心臟地區。她的位置有著不同的定義,有時候會被認為處在中亞或者南亞,甚至被歸類于中東地區(西亞)。她與大部分比鄰的國家有著宗教上、語言上、地理上相當程度的關聯。阿富汗的北部和土庫曼、烏茲別克以及塔吉克接壤,東部與中國以及部分巴基斯坦控制的查謨-克什米爾地區(有爭議)接壤,南部與巴基斯坦接壤,西部與伊朗接壤。其中領土的五分之三交通不便。農業是主要的經濟支柱,但可耕地還不足農用地的三分之二。人口2,900萬,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
通稱:阿富汗

國旗 國徽

國歌:國歌(دا هېواد افغانستان دی)
自然地理
(實際管轄區)

首都 喀布爾
最大城市 喀布爾
面積
國土面積:64,7500平方公里(世界第40名)
水域率:0%

時區 +4:30
人民生活
官方語言 達利語(波斯語)、普什圖語
人口
總人口:28,513,677人(2004年7月)(世界第38名)
人口密度:43(2002年)/km2(世界第125名)

主要節日 獨立日:1919年8月19日(從英國控制下獨立)

政治文化
國家領導人
國家元首:總統:哈米德·卡爾扎伊
政府首腦:總統:哈米德·卡爾扎伊

經濟實力
貨幣單位 阿富汗尼(Af)=100普爾
國家資料
國際域名縮寫 .AF
國際電話區號 93
編輯

牙買加

牙買加國旗
牙買加牙買加(英文:Jamaica)是加勒比海地區的一個島國。

原本是印第安人阿拉瓦克族居住地。1494年哥倫布來到牙買加,1509年成為西班牙殖民地。在1655年被英國佔領。在1866年成為英國直轄殖民地。1962年8月6日牙買加宣告獨立,目前是英聯邦的成員國之一
Jamaica
牙買加
通稱:牙買加

國旗 國徽

國家格言:Out of Many, One People
(英文:來自多元,一個民族)
國歌:牙買加,我們熱愛的家園
自然地理
(實際管轄區)

首都 金斯敦
最大城市 金斯敦
面積
國土面積:10,991平方公里(世界第159名)
水域率:0.4%%

時區 UTC -5
人民生活
官方語言 英語
人口
總人口:2,731,832(2005年中估計數)(世界第137名)
人口密度:252人/km2(世界第32名)

主要節日 國慶日:8月2日
政治文化
國家領導人
國家元首: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政府首腦:總理:波西亞·米勒

經濟實力
GDP(PPP) 116 億美元(列第136位)
人均GDP(PPP) 4,300 美元(列第114位)
中央銀行 牙買加銀行
貨幣單位 牙買加元
國家資料
國際域名縮寫 .jm
國際電話區號 +1-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