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瓦河畔的彼得-保羅要塞和彼得-保羅大教堂
伊薩基輔大教堂
聖彼得堡 (俄語: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Sankt-Peterburg,舊稱: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 和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俗稱:Питер 聆聽 文件-播放)位於俄羅斯西北部,波羅的海沿岸,是俄羅斯聯邦直轄市。同時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也設在此城市。是僅次於莫斯科的俄羅斯第二大城市。
市名沿革
該市於1703年由俄國沙皇彼得一世下令建造,由該城的第一座建築物——扼守涅瓦河河口的聖彼得保羅要塞命名。城名直接譯自德文「Sankt Peterburg」。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俄國出現反日耳曼情緒,沙皇政府遂將聖彼得堡改名為彼得格勒。其後蘇聯成立,為紀念領導者列寧於十月革命時曾於該市發動革命,於1924年列寧逝世後,將市名改為列寧格勒。1991年蘇聯解體後,經市民投票,恢復聖彼得堡的舊名。
(註:「格勒」是俄語中「城市」的意思。)歷史
聖彼得堡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概況
國家:
俄羅斯
區:
西北聯邦區
位置:
北緯59度56分,東經30度20分
海拔:
3 米
面積:
1439 平方公里
人口:
4,661,219 (2002年資料)
市長:
瓦蓮京娜·馬特維延科
時區:
UTC +3(夏季:UTC +4)
地圖
聖彼得堡市徽
聖彼得堡地區原來是波羅的海芬蘭灣的出海口的一片沼澤地,其周圍地區,包括現時芬蘭灣一帶的土地,稱「英約爾曼蘭」(瑞典語:Ingermannland),為瑞典王國所擁有。沙皇彼得一世為了爭奪面向西歐的出海口,與瑞典在18世紀初1700年開始對瑞典的21年北方戰爭,彼得一世從瑞典奪取英約爾曼蘭,並在這裡修建城市,起名為聖彼得堡。1713年-1714年彼得大帝把首都從莫斯科搬到聖彼得堡,聖彼得堡成為沙俄帝國首都,經過凱薩琳大帝、亞歷山大一世直至尼古拉二世的不斷建設,成為俄羅斯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普希金將其稱為俄羅斯「面向西方的窗口」。
亞歷山大二世廢除俄羅斯的農奴制度後,聖彼得堡的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建立了機械、造船、電力、食品等工業,並形成了產業工人階級。
1825年,一批俄羅斯貴族曾在聖彼得堡發動十二月黨人起義。1905年俄國第二波羅的海艦隊在對馬海峽海戰中戰敗後,聖彼得堡爆發「流血星期日」事件。1917年該城先後爆發二月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和十月革命無產階級起義。十月革命後,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軍隊接近聖彼得堡,首都即將淪陷。蘇聯於1918年將首都遷至莫斯科。1924年該城改名列寧格勒。
1934年基洛夫在列寧格勒遇刺,由此掀開蘇聯大清洗的序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寧格勒曾經歷德國軍隊900余天的封鎖,戰後成為蘇聯首批「英雄城市」之一。由於列寧格勒一直是蘇聯知識分子和學者的聚集地,因此史達林在基洛夫遇刺之前就對列寧格勒採取敵視的態度,一些俄羅斯歷史學家稱史達林故意拖延了為列寧格勒解圍的時間,以便餓死更多的知識分子。戰爭期間從該城撤出的人口在戰後沒有得到返回家鄉的允許。在戰後,史達林還製造了針對列寧格勒地方領導人庫茲涅佐夫和沃茲涅先斯基的「日丹諾夫案件」。
列寧格勒在二戰後進行了重建,並且再度成為蘇聯的工業中心區之一。儘管工人階級在戰後大量湧入,但該城還是保持了文化和藝術中心的地位。同時由於接近芬蘭,該城成為蘇聯時代為數不多的可以直接收看到西方電視節目的城市之一,每年有35萬蘇聯遊客經列寧格勒前往芬蘭旅遊。
1980年代末的列寧格勒市長索布恰克追隨俄羅斯總統葉爾欽的改革政策,該城在蘇聯8·19政變時持反對政變的立場。1991年9月6日,該城市民以54%的多數通過了恢復「聖彼得堡」舊名的決議。地理
涅瓦河畔的彼得-保羅要塞和彼得-保羅大教堂
聖彼得堡位於芬蘭灣的最入處。為大涅瓦河和小涅瓦河匯聚的三角洲地帶,在18世紀初,這裡還是一片沼澤。隨著聖彼得堡市的建造,人工運河在市內縱橫交錯,這些運河是在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開鑿,以舒緩因芬蘭灣水淺而倒灌進入聖彼得堡的海水。聖彼得堡共有42個小島,由423座橋樑連接。人口
2005年1月1日聖彼得堡市人口為4,560,000人。2003年平均收入為6179盧布(約合176歐元)。該城居民主要為俄羅斯族(占89.1%),其他還有烏克蘭人(3%)、猶太人(2.1%)、白俄羅斯人(1.9%)和韃靼人(0.9%)。其他居民占3%,包括芬蘭人、愛沙尼亞人、日耳曼人、波蘭人、越南人、華人等。人口
2005年1月1日聖彼得堡市人口為4,560,000人。2003年平均收入為6179盧布(約合176歐元)。該城居民主要為俄羅斯族(占89.1%),其他還有烏克蘭人(3%)、猶太人(2.1%)、白俄羅斯人(1.9%)和韃靼人(0.9%)。其他居民占3%,包括芬蘭人、愛沙尼亞人、日耳曼人、波蘭人、越南人、華人等。旅遊
[編輯] 宮殿
冬宮(Зимний дворец):原為俄羅斯帝國的皇宮,現為艾爾米塔什美術館的一部分。宮前為半圓形的總參謀部廣場和亞歷山大紀念碑
夏園(Летний сад):位於冬宮東邊,是一座簡樸的兩層建築。其附屬花園內有「工程師棱堡」(Инженерный замок),是沙皇保羅一世的遇刺地
夏宮(Летний дворец)
彼得宮(Петродворец):原名「彼得霍夫宮」(Петергоф),坐落在聖彼得堡以西29公里的芬蘭灣,是彼得大帝的夏日皇宮。主要建築有大宮殿(Большой дворец)和蒙普萊西爾宮(дворец Монплезир)。該宮殿以其直通芬蘭灣的噴泉階梯和園林內眾多設計巧妙的噴泉而聞名
奧拉寧鮑姆(Ораниенбаум):位於彼得宮城以西12公里,由彼得大帝寵臣、聖彼得堡市長亞歷山大·緬什科夫修建,內有大宮殿、中國宮等建築
皇村(Царское Село):現名「普希金城」,位於聖彼得堡以南25公里,內有葉卡捷琳娜宮(Екатерининский дворец)、亞歷山大宮(Александровский дворец)等建築。葉卡捷琳娜宮內的琥珀屋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巴甫洛夫斯克(Павловский дворец):位於聖彼得堡以南30公里,由蘇格蘭建築師查爾斯·卡梅隆為保羅一世沙皇建造,其附屬園林是俄國最大的公園,被譽為「世界上最好的花園之一」
加特契納(Гатчина):位於聖彼得堡以南50公里,是保羅一世沙皇的行宮和軍事要塞
塔夫利宮(Таврический дворец):是葉卡捷琳娜二世送給其情夫波將金的禮物
緬希科夫宮(Меншиковский дворец)
大理石宮(Мраморный дворец)
尤蘇波夫宮(Юсуповский дворец):位於莫伊卡運河旁,是尤蘇波夫家族的住所,1916年「惡僧」拉斯普京在該宮殿里被保皇派貴族謀殺。
[編輯] 教堂
伊薩基輔大教堂
伊薩基輔大教堂(Исаакиевский собор):俄羅斯帝國的主教堂,也是聖彼得堡最大的教堂。以羅曼諾夫王朝的守護神——達爾馬提亞的聖伊薩克命名(他的慶祝日和彼得大帝的生日在同一天)。
喀山大教堂(Казанский кафедральный собор):由沙皇保羅一世下令仿照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建造。十月革命後成為「反宗教博物館」。
基督喋血大教堂(Храм Спаса на Крови),修建於亞歷山大二世的遇刺地點之上。外觀與紅場的瓦西里·勃拉仁內教堂相似。
切斯馬教堂(Чесменская церковь),以1770年俄國艦隊打敗土耳其海軍的切斯馬海戰命名,外觀紅白相間的條紋,十分醒目。
主顯聖容大教堂(Спасо-Преображенский собор)
三一大教堂(Троицкий собор)
參孫大教堂(Сампсониевский собор)
施洗者約翰教堂(Церковь Иоана-Предтечи)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Александро-Невская лавра)
[編輯] 博物館
埃爾米塔日博物館(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Эрмитаж)
俄羅斯博物館(Русский музей)
歷史蠟像館(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музей восковых фигур)
人種學和人類學博物館(Музея антропологии и этнографии)
動物學博物館(Зоологический музей)
基洛夫博物館(Музей Сергея Кирова)
列寧格勒保衛戰博物館(Музей обороны Ленинграда)
海軍博物館(Военно-морской музей)
[編輯] 其他
彼得大帝青銅騎士像,為該城標誌性建築。
馬林斯基劇院(Мариинский театр):創建於1730年,俄羅斯最著名的歌劇和芭蕾舞劇都在這裡上演
彼得-保羅要塞(Петропавловская крепость)
海軍部(Адмиралтейство)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Крейсер «Аврора»)
斯莫爾尼宮(Смольный институт):即斯莫爾尼女子學校,十月革命中成為革命的指揮中樞。現為聖彼得堡市長辦公地
皮斯卡廖夫公墓(Пискарёвское мемориальное кладбище)
伊薩基輔大教堂
聖彼得堡 (俄語: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Sankt-Peterburg,舊稱: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 和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俗稱:Питер 聆聽 文件-播放)位於俄羅斯西北部,波羅的海沿岸,是俄羅斯聯邦直轄市。同時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也設在此城市。是僅次於莫斯科的俄羅斯第二大城市。
市名沿革
該市於1703年由俄國沙皇彼得一世下令建造,由該城的第一座建築物——扼守涅瓦河河口的聖彼得保羅要塞命名。城名直接譯自德文「Sankt Peterburg」。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俄國出現反日耳曼情緒,沙皇政府遂將聖彼得堡改名為彼得格勒。其後蘇聯成立,為紀念領導者列寧於十月革命時曾於該市發動革命,於1924年列寧逝世後,將市名改為列寧格勒。1991年蘇聯解體後,經市民投票,恢復聖彼得堡的舊名。
(註:「格勒」是俄語中「城市」的意思。)歷史
聖彼得堡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概況
國家:
俄羅斯
區:
西北聯邦區
位置:
北緯59度56分,東經30度20分
海拔:
3 米
面積:
1439 平方公里
人口:
4,661,219 (2002年資料)
市長:
瓦蓮京娜·馬特維延科
時區:
UTC +3(夏季:UTC +4)
地圖
聖彼得堡市徽
聖彼得堡地區原來是波羅的海芬蘭灣的出海口的一片沼澤地,其周圍地區,包括現時芬蘭灣一帶的土地,稱「英約爾曼蘭」(瑞典語:Ingermannland),為瑞典王國所擁有。沙皇彼得一世為了爭奪面向西歐的出海口,與瑞典在18世紀初1700年開始對瑞典的21年北方戰爭,彼得一世從瑞典奪取英約爾曼蘭,並在這裡修建城市,起名為聖彼得堡。1713年-1714年彼得大帝把首都從莫斯科搬到聖彼得堡,聖彼得堡成為沙俄帝國首都,經過凱薩琳大帝、亞歷山大一世直至尼古拉二世的不斷建設,成為俄羅斯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普希金將其稱為俄羅斯「面向西方的窗口」。
亞歷山大二世廢除俄羅斯的農奴制度後,聖彼得堡的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建立了機械、造船、電力、食品等工業,並形成了產業工人階級。
1825年,一批俄羅斯貴族曾在聖彼得堡發動十二月黨人起義。1905年俄國第二波羅的海艦隊在對馬海峽海戰中戰敗後,聖彼得堡爆發「流血星期日」事件。1917年該城先後爆發二月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和十月革命無產階級起義。十月革命後,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軍隊接近聖彼得堡,首都即將淪陷。蘇聯於1918年將首都遷至莫斯科。1924年該城改名列寧格勒。
1934年基洛夫在列寧格勒遇刺,由此掀開蘇聯大清洗的序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寧格勒曾經歷德國軍隊900余天的封鎖,戰後成為蘇聯首批「英雄城市」之一。由於列寧格勒一直是蘇聯知識分子和學者的聚集地,因此史達林在基洛夫遇刺之前就對列寧格勒採取敵視的態度,一些俄羅斯歷史學家稱史達林故意拖延了為列寧格勒解圍的時間,以便餓死更多的知識分子。戰爭期間從該城撤出的人口在戰後沒有得到返回家鄉的允許。在戰後,史達林還製造了針對列寧格勒地方領導人庫茲涅佐夫和沃茲涅先斯基的「日丹諾夫案件」。
列寧格勒在二戰後進行了重建,並且再度成為蘇聯的工業中心區之一。儘管工人階級在戰後大量湧入,但該城還是保持了文化和藝術中心的地位。同時由於接近芬蘭,該城成為蘇聯時代為數不多的可以直接收看到西方電視節目的城市之一,每年有35萬蘇聯遊客經列寧格勒前往芬蘭旅遊。
1980年代末的列寧格勒市長索布恰克追隨俄羅斯總統葉爾欽的改革政策,該城在蘇聯8·19政變時持反對政變的立場。1991年9月6日,該城市民以54%的多數通過了恢復「聖彼得堡」舊名的決議。地理
涅瓦河畔的彼得-保羅要塞和彼得-保羅大教堂
聖彼得堡位於芬蘭灣的最入處。為大涅瓦河和小涅瓦河匯聚的三角洲地帶,在18世紀初,這裡還是一片沼澤。隨著聖彼得堡市的建造,人工運河在市內縱橫交錯,這些運河是在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開鑿,以舒緩因芬蘭灣水淺而倒灌進入聖彼得堡的海水。聖彼得堡共有42個小島,由423座橋樑連接。人口
2005年1月1日聖彼得堡市人口為4,560,000人。2003年平均收入為6179盧布(約合176歐元)。該城居民主要為俄羅斯族(占89.1%),其他還有烏克蘭人(3%)、猶太人(2.1%)、白俄羅斯人(1.9%)和韃靼人(0.9%)。其他居民占3%,包括芬蘭人、愛沙尼亞人、日耳曼人、波蘭人、越南人、華人等。人口
2005年1月1日聖彼得堡市人口為4,560,000人。2003年平均收入為6179盧布(約合176歐元)。該城居民主要為俄羅斯族(占89.1%),其他還有烏克蘭人(3%)、猶太人(2.1%)、白俄羅斯人(1.9%)和韃靼人(0.9%)。其他居民占3%,包括芬蘭人、愛沙尼亞人、日耳曼人、波蘭人、越南人、華人等。旅遊
[編輯] 宮殿
冬宮(Зимний дворец):原為俄羅斯帝國的皇宮,現為艾爾米塔什美術館的一部分。宮前為半圓形的總參謀部廣場和亞歷山大紀念碑
夏園(Летний сад):位於冬宮東邊,是一座簡樸的兩層建築。其附屬花園內有「工程師棱堡」(Инженерный замок),是沙皇保羅一世的遇刺地
夏宮(Летний дворец)
彼得宮(Петродворец):原名「彼得霍夫宮」(Петергоф),坐落在聖彼得堡以西29公里的芬蘭灣,是彼得大帝的夏日皇宮。主要建築有大宮殿(Большой дворец)和蒙普萊西爾宮(дворец Монплезир)。該宮殿以其直通芬蘭灣的噴泉階梯和園林內眾多設計巧妙的噴泉而聞名
奧拉寧鮑姆(Ораниенбаум):位於彼得宮城以西12公里,由彼得大帝寵臣、聖彼得堡市長亞歷山大·緬什科夫修建,內有大宮殿、中國宮等建築
皇村(Царское Село):現名「普希金城」,位於聖彼得堡以南25公里,內有葉卡捷琳娜宮(Екатерининский дворец)、亞歷山大宮(Александровский дворец)等建築。葉卡捷琳娜宮內的琥珀屋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巴甫洛夫斯克(Павловский дворец):位於聖彼得堡以南30公里,由蘇格蘭建築師查爾斯·卡梅隆為保羅一世沙皇建造,其附屬園林是俄國最大的公園,被譽為「世界上最好的花園之一」
加特契納(Гатчина):位於聖彼得堡以南50公里,是保羅一世沙皇的行宮和軍事要塞
塔夫利宮(Таврический дворец):是葉卡捷琳娜二世送給其情夫波將金的禮物
緬希科夫宮(Меншиковский дворец)
大理石宮(Мраморный дворец)
尤蘇波夫宮(Юсуповский дворец):位於莫伊卡運河旁,是尤蘇波夫家族的住所,1916年「惡僧」拉斯普京在該宮殿里被保皇派貴族謀殺。
[編輯] 教堂
伊薩基輔大教堂
伊薩基輔大教堂(Исаакиевский собор):俄羅斯帝國的主教堂,也是聖彼得堡最大的教堂。以羅曼諾夫王朝的守護神——達爾馬提亞的聖伊薩克命名(他的慶祝日和彼得大帝的生日在同一天)。
喀山大教堂(Казанский кафедральный собор):由沙皇保羅一世下令仿照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建造。十月革命後成為「反宗教博物館」。
基督喋血大教堂(Храм Спаса на Крови),修建於亞歷山大二世的遇刺地點之上。外觀與紅場的瓦西里·勃拉仁內教堂相似。
切斯馬教堂(Чесменская церковь),以1770年俄國艦隊打敗土耳其海軍的切斯馬海戰命名,外觀紅白相間的條紋,十分醒目。
主顯聖容大教堂(Спасо-Преображенский собор)
三一大教堂(Троицкий собор)
參孫大教堂(Сампсониевский собор)
施洗者約翰教堂(Церковь Иоана-Предтечи)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Александро-Невская лавра)
[編輯] 博物館
埃爾米塔日博物館(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Эрмитаж)
俄羅斯博物館(Русский музей)
歷史蠟像館(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музей восковых фигур)
人種學和人類學博物館(Музея антропологии и этнографии)
動物學博物館(Зоологический музей)
基洛夫博物館(Музей Сергея Кирова)
列寧格勒保衛戰博物館(Музей обороны Ленинграда)
海軍博物館(Военно-морской музей)
[編輯] 其他
彼得大帝青銅騎士像,為該城標誌性建築。
馬林斯基劇院(Мариинский театр):創建於1730年,俄羅斯最著名的歌劇和芭蕾舞劇都在這裡上演
彼得-保羅要塞(Петропавловская крепость)
海軍部(Адмиралтейство)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Крейсер «Аврора»)
斯莫爾尼宮(Смольный институт):即斯莫爾尼女子學校,十月革命中成為革命的指揮中樞。現為聖彼得堡市長辦公地
皮斯卡廖夫公墓(Пискарёвское мемориальное кладбищ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