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4日 星期五

太平洋

太平洋
太平洋(拉丁文原文為Mare Pacificum,意為「平靜的海洋」,由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命名),是地球上五大洋中面積最大的洋,面積1億5,555萬7千平方公里[1],而在南冰洋成立前,原面積1億8,130萬平方公里[2],它從北極一直延伸至南極,其西面為亞洲、大洋洲,東面為美洲,覆蓋著地球約46%的水面及約32%的總面積,比地球上所有陸地面積加起來還要大[3] 。赤道將太平洋分為北太平洋及南太平洋。北面連接白令海峽,南面則以南緯60度為界,與南冰洋相連海水性質

從國際太空站看太平洋上的日落。積雨雲如鐵砧般的雲頂清晰可見。太平洋水溫隨緯度而異,在極地附近接近冰點,在赤道則大約為25至30°C(84°F)左右。海水的含鹽量則在中緯度較高:靠近赤道的水全年雨量充足,靠近極地則因寒冷而少蒸發,以致這兩處的含鹽量較低。整體來說,太平洋的海水要比大西洋的溫暖。 在北半球,太平洋表面海水主要以順時針方向流動(北太平洋渦漩),在南半球則以反時針方向流動。北赤道洋流沿北緯15度,受信風帶動向西推進,到達菲律賓附近轉向北方,與日本洋流(又稱黑潮)會合。

在大約北緯45度,黑潮分成兩支。往南的一支重返北赤道洋流。另一支往北形成阿留申洋流,接近北美洲時推動白令海峽反時針方向的水流,往南成為寒冷緩慢的加利福尼亞洋流。

南赤道洋流沿赤道往西流動,在新幾內亞往東南一轉,在大約南緯50度完全轉往正東方向。洋流在這段自西沿南太平洋流動,是為南極繞極環流一段。到達智利海岸時,洋流分成兩支:一支經合恩角流進大西洋,另一支向北成為秘魯洋流。


[編輯] 地貌

太平洋被周圍許多的火山和海溝以環形圍住。安山岩線(The andesite line)是太平洋地貌中最重要的分界線,將中部太平洋盆地較深層的火成鎂鐵岩及大陸邊沿的半沉降火成長英岩分隔開來。安山岩線沿加里福尼亞州西端島嶼、阿留申群島南端、堪察加半島東端、千島群島、日本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索羅門群島,直達紐西蘭;亦向東北伸延至安第斯山脈西端、南美洲及墨西哥,再折返加州。印尼、菲律賓、日本、新幾內亞、紐西蘭等澳洲大陸及亞洲大陸的東部延伸地區全在安山岩線以外。


[編輯] 陸地
完全處於太平洋海域內的最大陸地是新幾內亞島——也是世界第二大島嶼。太平洋上幾乎所有較小的島嶼都位於北緯30度及南緯30度之間,由東南亞延伸至復活節島;其餘的太平洋海域差不多都全被水覆蓋著。

連接夏威夷、復活節島和紐西蘭而成的玻里尼西亞大三角包圍了不少島嶼,它們分別是庫克群島、馬克薩斯群島、薩摩亞群島、社會群島、托克勞群島、湯加群島、土阿莫土群島、吐瓦魯群島和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

赤道以北及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有許多密克羅尼西亞的小島,當中包括加羅林群島、馬紹爾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

在太平洋的西南角則有由新幾內亞為首的美拉尼西亞。其他美拉尼西亞的重要群島還有俾斯麥群島、斐濟群島、新喀里多尼亞島、索羅門群島和新赫布里底群島等。

太平洋的島嶼一共分成四個類型:陸邊島、海島、珊瑚礁和uplifted coral platforms。陸邊島位於安山岩線以外,包括紐西蘭的紐幾內亞島和菲律賓群島。這些島和附近的大陸相連。海島是由火山作用形成的火山島,很多還是活火山,如布干維爾島、夏威夷島和索羅門群島。


[編輯] 歷史與經濟

由奧特利烏斯於1589年繪製的地圖Maris Pacifici。大概是第一張印有太平洋的印刷地圖。在史前時期太平洋地區發生過多次重要遷徙,最顯著的一次是南島語人(更明確地應是玻里尼西亞人)從亞洲海邊遷至大溪地,然後到達夏威夷和紐西蘭,後來還到了復活節島。

歐洲人於十六世紀早期見到了太平洋,最早的是曾橫渡巴拿馬海峽的西班牙航海家巴爾沃亞(Vasco Núñez de Balboa)(1513年)及以後在環球航行中橫渡太平洋的麥哲倫(1519年-1522年)。


[編輯] 環境問題
海洋污染指的是向海洋排放有害化學品或粒子。最大的兇手是流進海洋的河流,它們帶著許多被用作肥料的化學物質,還有家畜和人類的廢物。大量耗氧化合物導致生物缺氧以及形成死區。

沒有留言: